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深信服云计算:2019年云综合收入12.15亿元,向小云看齐


 

深信服云计算:2019年云综合收入12.15亿元,向小云看齐_云计算

云排名分析:深信服云计算,2019年云综合收入12.15亿元。

深信服2020年4月14日晚间发布2019年年报:实现营收45.90亿元,同比增长42.35%;归母净利润7.59亿元,同比增长25.8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6.81亿元,同比增长23.49%,业绩超预期。

业务拆分来看,信息安全业务收入8.44亿元,同比增长44.94%;云计算业务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39.81%;基础网络和物联网业务5.32亿元,同比增长35%。

从财报来看,云计算业务增长率不是业界最高的,但是能够在2019年私有云市场处于平淡无奇的情况下,获得接近40%的增长,也实属不易。

从深信服云BU收入组合来看,超融合增速明显,桌面云利润稳健,应用交付AD产品开拓新格局。

深信服将桌面云作为云计算业务的战略性产品投资,比较早从事该方面的业务,在利润表现上要比超融合部分更强。

但是桌面云与超融合之间的关系在2019年越来越密切,从深信服自身对外披露的信息可见,桌面云已经给予超融合来构建后端。两者的业务表现也会越来越相互支持与补充。

在超融合方面,深信服属于国内前三的市场地位,在2019年针对混合云发展思路的时候,基于超融合提出同架构混合云策略。从营收表现来看,可以简单估算出深信服超融合的市场规模要比桌面云大,但是利润情况还是桌面云更强。可见,深信服云计算业务可以长期保持在50%以上的毛利率,与桌面云比较好的利润回报有很大关系。

在2018年深信服超融合软件市场占有率深信服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7.4%;超融合软硬件整体市场占有率深信服稳居前三,市场份额为15.5%。在2019年这样的IDC排名深信服也差不多。深信服超融合的客户数量已成规模,2019年4月有IDC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深信服超融合的用户超过4000家,深信服超融合一体机已累计交付超过6万套;2019年4月有媒体报道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深信服超融合用户数超过5000家,其中超融合一体机累计交付6万套。据这些公开数据分析来看,深信服超融合用户在2019全年增加大概1000家左右,超融合一体机几乎就没有交付了,就此分析2019年深信服超融合收入大部分来自软件部分,一体机贡献很少。

超融合在小云方面有着挺好的基础,按照深信服的现有的战略思路,正在向混合云、数据中心级的用户拓展,这算是深信服云计算开拓进取的更大领域。当然当下的竞争也非常大,遭遇的也都是行业中数一数二的巨头,特别是做服务器领域的综合性厂商,这可是他们当家吃饭的行当。想要从这些服务器厂商手中抢得“一羹半汁”,深信服云计算部门需要付出的努力会很大,从技术储备、生态资源整合、行业关系开拓、标杆案例打造等方面都需要投入人力、资本。全球云观察分析,短期内见不到很大的效益,长期来看,深信服善于操盘渠道体系的经验很有可能转化为新的竞争力,孵化一个竞争激烈但可以看到希望的业务,从而打开混合云、数据中心级的用户市场,扩大云计算业务的用户覆盖范围。

在云计算业务发展的同时,还会有深信服的安全与基础架构两个业务板块的同步进行,深信服的销售体系是一体化的,三个板块之间构建综合影响力的行业价值,也将是有助云计算业务的开拓。 

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五年的深信服云计算业务收入分别约为0.72亿元、2.21亿元、5.45亿元、10.5亿元、12.15亿元。可见增速一直非常明显,也是深信服三个业务板块中增速最快的了。预估2019年云业务利润为0.89亿元。2020年已经发布新的云计算升级战略,明确进军数据中心用户领域,坚定了深信服扩大云计算业务的信心。加之之前小云领域的积累,2020年的云计算收入恐怕将有更好的回报了。

(by Aming,《2019年中国公有云厂商发展状况白皮书》,2019年中国公有云厂商收入利润综合排名,2019年中国公有云厂商整体发展状况概述,2019年中国公有云厂商发展状况具体分析。)

深信服云计算:2019年云综合收入12.15亿元,向小云看齐_云计算_02

看云厂商,更要看全局,中国公有云总体市场表现:

▼2019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高达2734.21亿元。

▼2019年与2018年同比增长约40%。

▼2017年至201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8.18%。

▼TOP10云厂商2019年总收入高达2179.03亿元。

▼TOP10云厂商总收入占总体市场规模的79.70%。

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公有云厂商发展状况白皮书》

- END-

欢迎文末评论补充!

Aming,全球云观察,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和作者回复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都看到这里了,加个关注吧!

【阿明】:科技评论专栏作者、科技媒体从业22年、新闻评论年产出上百万字,用数据说话,带你看懂科技上市公司。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