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如果你问我,最爱的明星或名人。我思考片刻便会说出他的名字:文森特·梵·高。
一位生于荷兰,后印象派的代表,死后成名,热爱向日葵的孤独画家。他是我中学作文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他?又不是学绘画的,又能了解他多少?
我只能说,我不是艺术生,也不够狂热的深入研究他。只是单纯的被梵高一生的命运所打动,为他的才华、孤独、偏执、执着所折服。
你要说梵高生前有多高的成就,值得被崇拜吗?
没有,他的生前碌碌无为,穷困潦倒,他的作品并没有帮他过上简单富足的生活。生前只卖出一幅画,还是弟弟提奥买的。
在他短暂的一生里,终日与孤独、贫穷、抑郁症作抗争。我喜欢的是他那股对绘画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钦佩的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甘愿与贫穷和孤独为伴,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热爱都装进了他的画作里。
试问我能否有这般坚持和忍耐,我真的很难坚定的说:我可以,我愿意。
但世界回馈给梵高的,是他死后,每幅画都超亿元的被拍卖和收藏,一时被捧上后印象派大师的神坛,只可惜这一切他都看不到了。
有时,会莫名的想:如果梵高没在1890年7月,那片他热爱过的南法麦田里,开枪自杀,他还能获得震惊世界的成就吗?
这个答案没人能知道。
梵高的一生,共有2000多幅作品。而他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完成的,在那个南法的阿尔勒小镇。
在2020年,我有幸去看过梵高在苏州的影像展,再次让我怀念起曾爱过的那个天才又疯狂的画家。
1888年2月,学有所成的梵高搭上开往阿尔勒的列车。
苍穹下,被蔚蓝包裹的风景,硫磺色的太阳,斜阳下金光璀璨的麦田,轻轻拂过其间的一丝暖风,一切仿若一幅风景画。这便是南法美丽而温暖的村庄,阿尔勒。
他相信,自己所向往的一切,都可以在南法实现。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瞬间他便感觉到,这就是他一直所向往的。
茂盛的麦田随着南法和煦的风轻轻荡漾,涌起的阵阵麦浪给了他无限的安慰;明媚的太阳与深蓝的夜空让他不由得拿起画笔描绘创作,在阿尔勒的一年时间里,梵高完成了二百余幅传世名作,度过了一直向往的唯有自我、自然、还有绘画的生活。
与巴黎的太阳不同,清激蔚蓝的天空中,阿尔勒的太阳总是泛着耀眼的金色光芒,太阳升起的那一瞬,整个大地就像被火热的力量所笼罩,阿尔勒的自然是每日赋予梵高灵感的“缪斯”。
阿尔勒的太阳是抚慰梵高孤独凄凉内心的一剂良药。
太阳的金黄是阿尔勒的颜色,同时也是梵高最想附着于画布的最美好的颜色,这也是梵高至今仍被称为“太阳之画家”的理由。
梵高抓住了风景中所有黄色阳光的气息。
在黄色阳光的照射下,成熟的麦田越发金黄耀眼;正在播种的农夫脚下,泥土在黄色光芒的映村下显现出大地的蓝色光芒,这样的光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阿尔勒这片,“蔚蓝色调与华丽色彩”的罐土地,沐浴着给予生活希望与生机的火热阳光。
梵高认为星光满溢的深蓝色夜空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对于懂得从深夜的黑暗中寻找色彩的梵高来说,夜晚并不是黑暗的象征,而是充溢着美好的时间。
洒下不同蓝色的美丽夜空中,繁星闪耀;另一片夜空,有如梵高澎湃内心的蓝色旋涡正在回旋。画面中的影像生动地将梵高笔下的星空再现,仿若万花筒中的镜像,宁静与美好无限延伸。
梵高独自站在夜空下,将深蓝色黑暗中绽放的点点星光描绘于画布时,又会有着怎样的思绪。是否每画下一颗星,都会--回想并深深思念那些爱过却不能将他们留在身边的人们,并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变成天上的繁星再次相遇呢。
阿尔勒的自然是梵高的“缪斯”,同时也是生前的最后一丝安慰,但在梵高曲折的一生,阿尔勒的温暖也仅仅是美好的一瞬,他最终选择孤独地走向星辰,将那些曾经灿烂的瞬间,留在了他挚爱的画作之中。
梵高7岁时在教会墓地发现了刻着自己名字的墓碑,这是出生后便天折的哥哥文森特的墓地。在哥哥的墓前,梵高看到了盛开的向日葵。
梵高离世后,覆盖在其灵柩上的也是向日葵。
1889年,在梵高写给提奥的信中这样写道,“好比芍药属简宁,蜀葵于郭斯特,而向日葵,属于我”,由此可以看出向日葵是梵高一生挚爱的花。
而在阿尔勒创作的向日葵作品远比在巴黎时创作的更加明艳茂盛,这是因为蓝天下阿尔勒明媚的向日葵意味着太阳与生机。
1890年7月27日,饱受精神折磨的梵高在广阔的麦田向自己开枪,两天后,在闻讯赶来的提奥怀中闭上眼睛离开了人世。
《麦田的乌鸦》为梵高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幅作品,狂风下不停晃动的麦田与旋涡满布的乌蓝色天空,群鸦乱飞,画中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梵高的死亡。
也许艺术注定是孤独的,但我想梵高的不朽在于:他把曾深爱过的色彩与心中理想的乌托邦带到世人面前,向死而生,给我们以追梦的勇气。
我们的现在是幸福的,至少我们还能平凡而认真的生活着。
—仅此献给至爱的梵高,文中文字有摘录展览词文。
{齐帆齐第3期28天写作成长营(18)2061字,命题文,累计1894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