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程序指令的顺序执行,CPU (1)中的值将自动加1。
A. 指令寄存器(IR)
B. 程序计数器(PC)
C. 地址寄存器(AR)
D. 指令译码器(ID)
答案: B
本题考查CPU中相关寄存器的基础知识。
指令寄存器(IR)用来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当执行一条指令时,先把它从内存取到数据寄存器(DR)中,然后再传送至IR。为了执行任何给定的指令,必须对操作码进行测试,以便识别所要求的操作。指令译码器(ID)就是做这项工作的。指令寄存器中操作码字段的输出就是指令译码器的输入。操作码一经译码后,即可向操作控制器发出具体操作的特定信号。
地址寄存器(AR)用来保存当前CPU所访问的内存单元的地址。由于在内存和CPU之间存在着操作速度上的差别,所以必须使用地址寄存器来保持地址信息,直到内存的读/写操作完成为止。
为了保证程序指令能够连续地执行下去,CPU必须具有某些手段来确定下一条指令的地址。而程序计数器正起到这种作用,所以通常又称为指令计数器。在程序开始执行前,必须将它的起始地址,即程序的一条指令所在的内存单元地址送入PC,因此程序计数器(PC)的内容即是从内存提取的第一条指令的地址。当执行指令时,CPU将自动修改PC的内容;即每执行一条指令PC增加一个量,这个量等于指令所含的字节数,以便使其保持的总是将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由于大多数指令都是按顺序来执行的,所以修改的过程通常只是简单的对PC加1。
与 A ˉ ⊕ B \bar{A} \oplus B Aˉ⊕B 等价的逻辑表达式是(4) 。(⊕表示逻辑异或,+表示逻辑加)
A. A + B ˉ A +\bar{B} A+Bˉ
B. A ⊕ B ˉ A\oplus \bar{B} A⊕Bˉ
C. A ⊕ B A\oplus B A⊕B
D. A B + A B ‾ AB + \overline{AB} AB+AB
答案: B
本题考查逻辑运算基础知识。
用真值表验证如下:
逻辑加 = 或
逻辑乘 = 与
计算机指令一般包括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为分析执行一条指令,其(5)。
A. 操作码应存入指令寄存器(IR),地址码应存入程序计数器(PC)
B. 操作码应存入程序计数器(PC),地址码应存入指令寄存器(IR)
C. 操作码和地址码都应存入指令寄存器(IR)
D. 操作码和地址码都应存入程序计数器(PC)
答案: C
本题考查指令系统基础知识。
程序被加载到内存后开始运行,当CPU执行一条指令时,先把它从内存储器取到缓冲寄存器DR中,再送入IR暂存,指令译码器根据IR的内容产生各种微操作指令,控制其他的组成部件工作,完成所需的功能。
程序计数器(PC)具有寄存信息和计数两种功能,又称为指令计数器。程序的执行分两种情况,一是顺序执行,二是转移执行。在程序开始执行前,将程序的起始地址送入PC,该地址在程序in载到内存时确定,因此PC的内容即是程序第一条指令的地址。执行指令时,CPU将自动修改PC的内容,以便使其保持的总是将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由于大多数指令都是按顺序来执行的,所以修改的过程通常只是简单的对PC加1。当遇到转移指令时,后继指令的地址根据当前指令的地址加上一个向前或向后转移的位移量得到,或者根据转移指令给出的直接转移地址得到。
在ISO制定并发布的MPEG系列标准中,(12)的音、视频压缩编码技术被应用到VCD中,(13)标准中的音、视频压缩编码技术被应用到DVD中,(14)标准中不包含音、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A. MPEG-1
B. MPEG-2
C. MPEG-7
D. MPEG-21
答案: A
MPEG是Moving Picture Expert Group的简称,最初是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组成的一个研究视频和音频编码标准的专家组。同时MPEG也用来命名这个小组所负责开发的一系列音、视频编码标准和多媒体应用标准。这个专家组至今为止已制定和制定中的标准包括MPEG-1、MPEG-2、MPEG-4, MPEG-7和MPEG-21标准。其中MPEG-1、MPEG-2和MPEG-4主要针对音、视频编码技术,而MPEG-7是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标准,MPEG-21是多媒体应用框架标准。
VCD使用了MPEG-1标准作为其音、视频信息压缩编码方案,而MPEG-2标准中的音、视频压缩编码技术被应用到DVD中。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强调使用可复用的软件“构件”来设计和构建软件系统,对所需的构件进行合格性检验、(15),并将它们集成到新系统中。
A. 规模度量
B. 数据验证
C. 适应性修改
D. 正确性测试
答案: C
本题考查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基础知识。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主要强调在构建软件系统时复用已有的软件“构件”,在检索到可以使用的构件后,需要针对新系统的需求对构件进行合格性检验、适应性修改,然后集成到新系统中。
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软件的过程中,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叫(16)。
A. 面向对象测试
B. 面向对象实现
C. 面向对象设计
D. 面向对象分析
答案: D
本题考査面向对象软件幵发过程的基础知识。
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通常有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面向对象实现。面向对象分析是为了获得对应用问题的理解,其主要任务是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面向对象设计是采用协作的对象、对象的属性和方法说明软件解决方案的一种方式,强调的是定义软件对象和这些软件对象如何协作来满足需求,延续了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实现主要强调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系统。面向对象测试是根据规范说明来验证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若某整数的16位补码为FFFFH(H表示十六进制),则该数的十进制值为(20)。
A. 0
B. -1
C. 216-1
D. -216+1
答案: B
根据补码定义,数值X的补码记作[x]补,如果机器字长为n,则最高位为符号位,0表示正号,1表示负号,正数的补码与其原码和反码相同,负数的补码则等于其反码的末尾加1。
16位补码能表示的数据范围为[-215,215-1]。对于整数(216-1)和(-216+1),数据表示需要16位,再加一个符号位,共17位,因此不在其16位补码能表示的数据范围之内。
在补码表示中,0有唯一的编码:[+0]补=0000000000000000,[-0]补=0000000000000000,即0000H。
[-1]原=1000000000000001,[-1]反=1111111111111110,因此-1的补码为[—1]补=1111111111111111 。
某进程有5个页面,页号为0〜4,页面变换表如下所示。表中状态位等于0和1分别表示页面“不在内存”和“在内存”。若系统给该进程分配了 3个存储块,当访问的页面3不在内存时,应该淘汰表中页号为(25)的页面。假定页面大小为4K,逻辑地址为十六进制2C25H,该地址经过变换后,其物理地址应为十六进制(26)。
A. 0
B. 1
C. 2
D. 4
答案: A
根据题意,页面变换表中状态位等于0和1分别表示页面不在内存或在内存,所以0、2和4号页面在内存。当访问的页面3不在内存时,系统应该首先淘汰未被访问的页面,因为根据程序的局部性原理,最近未被访问的页面下次被访问的概率更小;如果页面最近都被访问过,应该先淘汰未修改过的页面。因为未修改过的页面内存与辅存一致,故淘汰时无需写回辅存,使系统页面置换代价小。经上述分析,0、2和4号页面都是最近被访问过的,但2和4号页面都被修改过而0号页面未修改过,故应该淘汰0号页面。
A. 2C25H
B. 4096H
C. 4C25H
D. 8C25H
答案: C
H 代表 16 进制。
根据题意,页面大小为4K,逻辑地址为十六进制2C25H其页号为2,页内地址为C25H,查页表后可知页帧号(物理块号)为4,该地址经过变换后,其物理地址应为页帧号4拼上页内地址C25H,即十六进制4C25H。
假设某磁盘的每个磁道划分成9个物理块,每块存放1个逻辑记录。逻辑记录R0,R1,…,R8存放在同一个磁道上,记录的安排顺序如下表所示:
如果磁盘的旋转速度为27ms/周,磁头当前处在R0的开始处。若索统顺序处理这些记录,使用单缓冲区,每个记录处理时间为3ms,则处理这9个记录的最长时间为(27)。
A. 54ms
B. 108ms
C. 222ms
D. 243ms
答案: C
系统读记录的时间为27/9=3ms,对第一种情况:系统读出并处理记录R1之后,将转到记录R3的开始处,所以为了读出记录R2,磁盘必须再转一圈,需要27ms (转一圈)的时间。这样,处理9个记录的总时间应为222ms,因为处理前8个记录(即R1,R2,…,R8)的总时间再加上读R9时间:8X27ms+6ms=222ms。
确定系统边界和关系规范化分别在数据库设计的(29)阶段进行。
A. 需求分析和逻辑设计
B. 需求分析和概念设计
C. 需求分析和物理设计
D. 逻辑设计和概念设计
答案: A
本题考査数据库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对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组织、部门、企业等)进行详细调査,在了解现行系统的概况,确定新系统功能的过程中,确定系统边界、收集支持系统目标的基础数据及其处理方法。
逻辑设计阶段的任务之一是对关系模式进一步的规范化处理。因为生成的初始关系模式并不能完全符合要求,还会有数据冗余、更新异常存在,这就需要根据规范化理论对关系模式分解之后,消除冗余和更新异常。不过有时根据处理要求,可能还需要增加部分冗余以满足处理要求。逻辑设计阶段的任务就需要作部分关系模式的处理,分解、合并或增加冗余属性,提高存储效率和处理效率。
若关系R、S如下图所示,π137(σ3<6(R*S))= (30),且结果集的元组列数和元组个数分别为(31) , R÷S=(32)
根据除法定义,此题的X为属性AB,Y为属性CD。R÷S应当满足元组在属性AB上的分量值x的象集Yx包含关系S在CD上投影的集合。
关系S在Y上的投影为πCD(S) = {(3,4),(8,9)}。对于关系R,属性组X(即AB)可以取3个值{(1,2),(1,3),(2,4)},它们的象集分别为:
象集CD(1,2) ={(3,4),(8,9)}
象集CD(1,3) ={(4,3)}
象集CD(2,4) ={(8,9)}
由于上述象集包含πCD(S)有(1,2),所以,R÷S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