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论文中介绍自己就是 运行速度快
相比较于loam,缺少后端优化里程计的部分,是否是这一部分省去了时间
那精度还差不多.... 有待思考
代码中没有提及论文中的权重问题,是没看到还是代码中没有
经过我“仔细”的查找,以及github中别人的提问 证明,代码中确实没有权重这一部分,只是提出了理论知识
代码中没有后端,感觉是因为在低速行驶时,用不上,哈哈哈哈哈
论文创新点
- 新的去畸变方法
两阶段去畸变方法用于减少计算量(two-stage distortion conpensaton to reduce the compotational cost)
从 k-1 时刻到 k 时刻的变换矩阵可用 k-1 时刻到 k-2 时刻进行预测,公式如下:
连续帧间的变换矩阵为:
N为一圈点云数量,n为当前一圈点云中的某个点,则当前帧去畸变公式为
- 点到线和点到面距离优化过程中,增加权重
为了减少计算量,将局部平滑度作为权重加入
-
个人思路
1、感觉整体思路与loam太过相似,但为了减少运行时间,减少了后端优化,在快速和大场景下可能会出现问题
2、新的去畸变方法,感觉有点靠谱,但大概率与loam原理一致,都是利用了同一圈点云的姿态变换关系而已,但你本身定位就是低速小场景,你又搞这个感觉有些累赘
3、加入权重的问题 ,别人的回答(我不确定是否是作者)
非常离谱的是,靠着 loam 在 kitti 算法排行榜中位于23,让我感觉到,站在巨人的肩膀是有多么的重要!
欢迎各位大佬们批评指正我对这篇论文的个人见解,如果我遗漏代码中的精彩部分,也请大佬们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