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下:这篇文章是在我做完了所有之后写的……所以很难有配图,看起来会很无聊,如果你能扛着无聊读下去并有所帮助,我不胜荣幸。
之前一直使用Linux Mint 20 Cinnamon,最近尝试在其上安装Anbox,然而搞了半个寒假也没搞成……(技术苦手)
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叫Arch Wiki的网站,上面的介绍很全面。我知道这是发行版Arch的Wiki,但是我听说过的Arch的学习成本。上面对于Anbox的叙述十分详细,同时还包含了直接指向了AUR中的可以通过pacman直接安装的Android镜像,连houdini都安好了的那种,让我十分心动。
之后在各种力量的驱使下,我最终决定尝试投靠Manjaro。由于之前使用Linux Mint时明显感到使用经验随着问题的解决慢慢被时间“解决”了,再考虑到Arch系的学习成本,我决定开始写一些笔记,比如这一篇。
Manjaro的安装
一开始忘记设置虚拟机的启动选项导致在BIOS下安装了一遍……
差点忘了(写完加的),第一次我启动时将语言改为了中文,之后由于不明原因KDE假死……第二次直接英文上了,一切运行良好且并没有影响安装时的语言选择以及安装后的系统语言。
但这也给我提供了一些提示:Manjaro安装器支持使用BIOS启动GPT格式磁盘,但是需要一个大小为8MB的未格式化且被标记为bios-grub的分区。所以在第二次安装时我也预留了这个分区,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用。
第二次安装使用UEFI启动+GPT磁盘分区。Manjaro在Live-CD的桌面上很贴心地放了一份手册——虽然是英文,包含了这种安装方式。关键是需要一个大小至少为300MB的FAT32分区挂载到/boot/efi且标记为boot和esp(这个标签我安装的时候并没有哈哈哈)
最后就是这个样(当然这不是安装画面,是我后来截的,另外那个未分配是个谜)
其他的我觉得没啥好说的,下一步,下一步,下一步,除了用户名和密码基本上Manjaro都预选好了。
换源
系统启动,KDE Plasma,十分惊艳(对我这个只会用默认设置的人来说)
右下角冒出提示,需要更新,然而用过Linux的人都知道,更新就得换源。
打开Arch Wiki,搜索pacman,果然在目录中找到了存储库和镜像(我用了翻译,原文:Repositories and mirrors),转到章节,读到对于镜像的配置,需要参考镜像(Mirrors)。
最终,得到镜像列表在 /etc/pacman/mirrorlist ,用nano(vim苦手,别骂了)打开,赫然看到:
……好吧,再看pacman-mirrors怎么玩,结合Arch Wiki得到我需要先更新pacman-mirrorlist软件包(现在回想起来,我并没有先 pacman-mirrors -l 看看有没有china,是个问题,可能不用更新呢?) sudo pacman -S pacman-mirrorlist 获得最新的镜像列表,然后sudo pacman-mirrors -c china ,一顿操作之后,换源成功。
安装Yakuake
然而更惊艳的应该是我在探索Live-CD时无意启动的下拉式Konsole(随KDE咯),虽然少了我熟悉的右键启动终端的方式,但下拉式绝对会让我忘掉右键方式的。
………………………………
找了半天,并没有发现那个下拉式Konsole
最后,我用原来的BIOS虚拟机重新启动了Live-CD,确定它叫Yakuake。之后这个错误的虚拟机被我删掉了,感谢它的贡献的知识。
Arch Wiki上说Yakuake的安装十分简单,只需 pacman -S yakuake 。的确我很快安装上了它。
但是问题来了,默认Yakuake标签栏下面有个标题栏,而两者上面都有叉,我的直觉告诉我要点下面的红叉,于是Yakuake被关闭了……
我的解决方案是:进入Yakuake设置,把标题栏去掉,之后会被告知这样无法访问Yakuake设置,没关系,系统托盘还在,并不会出问题。
之后,下意识地点叉并不会关闭Yakuake了
完美
关于Plasma-systemmonitor和ksysguard
最后一件事,我发现系统里有两个系统监视器,看关于似乎是一个程序的两个版本5.23和5.22。
之后的查询中,我发现两者基于相同的库ksystemstatus,功能基本相同。
ksysguard的右键菜单似乎更加丰富,而plasma-systemmonitor则有更现代的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