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本文为基本安装教程,由于 Arch Linux 被设计为一个可被高度定制化的 Linux 发行版,完成本文的基本安装后系统仍处于“毛坯房”的状态。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恰恰是 Arch Linux 的精髓所在 —— “用户友好是狗屁,用户中心才是王道”。
如果你需要后续的配置过程,可以在基本安装完成后参考=>这篇文章。
另外,本文中要安装的 xorg, dwm, dmenu, st 是笔者建议的图形界面方案,适合开发者,不喜欢的话当然也可以找其他方案。
安装过程的主要参考:TheCW - 【残酷难度】最全Arch Linux安装教程——打造真正属于你的操作系统
1. 制作安装盘
- 去 Arch Linux 官网 下载iso文件
- 去 Rufus 官网下载并安装 Rufus
- 插入U盘(!!!注意U盘会被格式化,请注意备份文件),打开 Rufus 并选择刚才插入的U盘和刚下载的iso文件,维持默认设置就可以,写入时如果碰到窗口就点yes/确定
2. 以安装盘启动
U盘先别拔,重启电脑,进入BIOS,设置以刚才做好的那个安装盘(U盘)启动。各个电脑的BIOS进入方法和设置开机启动盘方法不一样,详情请根据自己的电脑百度/Google。
3. 网络配置
以安装盘启动后,在最开始的界面选择第一个选项,回车,就能进入安装系统。这是个基于U盘的操作系统,包含了vim等基础软件。下文以安装系统和新系统区分这个基于U盘的系统和即将被安装到硬盘上的新系统。
如果你只用无密码的有线网络,可以跳过本节,因为后面步骤里的dhcpcd配置可以自动配置有线网卡。
下面开始配置无线网。首先,通过以下指令可查询电脑里的Wifi设备
ip link
列出的设备以数字序号开头,序号后就是设备名,如 lo, wlan0, eth0,那么wlan0就是我们要用到的无线网络设备名。执行以下指令开启无线网络设备,用你的无线设备名代替指令中的<设备名>
ip link set <设备名> up
查询电脑附近无线网,以下指令中,竖线前指令的输出内容被竖线传递到竖线后的指令,然后grep会把我们想要查看的ESSID从前面的输出内容中过滤出来。
iwlist <设备名> scan | grep ESSID
连接Wifi。用你要连的ESSID代替指令中的,其余的<*>都类似
wpa_passphrase <ESSID> <密码> > internet.conf
wpa_supplicant -c internet.conf -i <设备名> &
测试一下网络
ping baidu.com
最近的版本好像会在安装系统启动时自动运行dhcpcd,所以测试时是已经连上网了,ping会不断跳出网络状态信息,这时只要按Ctrl+c就可以退出ping。如果测试时显示"Temporary failure in name resolution",说明没连上网,执行以下指令
dhcpcd &
如果刚才没连上网,用dhcpcd指令后,再用ping指令测试发现还是没连上网,那恐怕是网络本身有问题。
4. 为硬盘分区并挂载系统
!!!注意,在为某块硬盘分区之前,请确保这块硬盘里的重要数据你都备份了,分区会抹除该硬盘里的所有数据。
查询所有硬盘信息
fdisk -l
在列出的所有硬盘中,Disk后的"/dev/***"即硬盘位置,请记住你要装系统的那块硬盘的硬盘位置,然后进入该硬盘。以我当时装的目标硬盘为例,以下指令应为:fdisk /dev/sda
fdisk <位置>
在进入目标硬盘后,系统终端会变成"Command (m for help):“,输入m即可查看指令说明。首先将目标硬盘变GPT系统
g --wipe
添加新的分区
n
系统会问你分区编号是几,输入1。然后会问从哪开始,直接按回车就行,系统会自动输入默认数值,然后系统问你到哪,输入**+512M**。如果系统问要不要remove the signature,输入Y。
添加SWAP分区
n
分区编号输入3,从哪开始还是直接按回车,问你到哪时要参考你的电脑内存有多大,一般是内存的一半,比如我的内存是8G就输入**+4G**,然后如果系统问要不要remove the signature,输入Y。
添加系统主分区
n
分区编号输入2,从哪开始还是直接按回车,问你到哪时也直接按回车。如果系统问要不要remove the signature,输入Y。
写入刚才添加的分区
w
然后开始设置分区格式。首先按p可以查看刚才分区的情况,Device 下的三行就是我们刚才分好的硬盘分区,你会发现它们的地址跟硬盘地址很像,只是后面多跟了个数字。记住这三个位置我们设置分区格式时要用
设置编号为1的分区为引导分区
mkfs.fat -F32 <编号1的分区位置>
设置编号为2的分区为主分区
mkfs.ext4 <编号2的分区位置>
将编号为3的分区制作为SWAP分区,并打开SWAP分区
mkswap <编号3的分区位置>
swapon <编号3的分区位置>
【可选】挂载系统前可以先修改一下pacman的配置文件
vim /etc/pacman.conf
找到#Color,把#删掉,然后保存退出
【可选】可以根据你的所在地修改一下pacman的mirror地址,不过好像现在这个配置会根据你下载iso文件时选的地址提前配置好,所以这一步我不做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Goolge
开始挂载系统。首先将第二分区挂载至主分区
mount <编号2的分区位置> /mnt
在/mnt下创建/boot目录,然后将第一分区挂在到这个引导分区
mkdir /mnt/boot
mount <编号1的分区位置> /mnt/boot
开始安装系统
pacstrap /mnt base linux linux-firmware
安装完成后,/mnt 目录下的系统就是新系统
生成fstab文件
genfstab -U /mnt >> /mnt/etc/fstab
5. 一些基本设置
设置hostname(主机名)
vim /mnt/etc/hostname
写入<你想起的主机名>,然后保存退出
设置hosts
vim /mnt/etc/hosts
写入下列行,然后保存退出
127.0.0.1 localhost
::1 localhost
127.0.1.1 <主机名>.localdomain <主机名>
进入新系统,设置root密码
arch-chroot /mnt
passwd
然后按提示设置密码
6. 安装必装软件并安排基本设置
更新源并安装软件
pacman -Syn
pacman -S vim git gcc pkgconf xorg xorg-xinit wpa_supplicant dhcpcd sudo man make
开机自起dhcpcd
systemctl enable dhcpcd
添加普通用户(加入wheel组)并设置密码
useradd -m -G wheel <用户名>
passwd <用户名>
把vim链接到vi上
ln -s /usr/bin/vim /usr/bin/vi
给wheel组加sudo权限
visudo
在打开的配置文件中取消下列行的注释,然后保存退出
%wheel ALL=(ALL:ALL) ALL
试验sudo权限
sudo pacman -Syyu
7. 设置启动引导
这里分成两种情况,如果电脑里没有别的系统,就按7.1操作;如果你像我一样,本来在电脑里装了个Ubuntu系统,之前装Ubuntu已经安排好了grub引导,那么就按7.2操作。千万别7.1和7.2都做,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效果。
7.1 安排系统启动引导
安装grub等必要软件,如果是amd处理器就把intel-ucode改成amd-ucode
sudo pacman -S grub efibootmgr intel-ucode os-prober
创建系统引导文件夹
sudo mkdir /boot/grub
生成grub配置文件
sudo grub-mkconfig > /boot/grub/grub.cfg
确定系统架构,你的电脑只要不是太老或太便携,应该是x86_64的
uname -m
根据系统架构部署grub
grub-install --target=x86_64-efi --efi-directory=/boot
7.2 更新Ubuntu的grub选项
重启进入Ubuntu
sudo reboot
在Ubuntu中打开终端,更新Ubuntu下的grub => 参考
sudo update-grub
【可选】如果你想修改Ubuntu的grub的默认选项,可以修改grub的配置文件 => 参考
sudo vim /boot/grub/grub.cfg
找到"set default = “0”,把这个0改成你想默认启动系统的index。我的系统里Arch Linux是第二个,所以我就改成2,然后保存退出
重启系统以进入 Arch Linux
sudo reboot
8. 安装suckless全家桶
【可选】创建一个目录,专门放需要从源码编译安装的工具/插件,并进入这个目录
mkdir Tools && cd Tools
下载并编译安装dwm, dmenu, st
git clone https://git.suckless.org/dwm
git clone https://git.suckless.org/dmenu
git clone https://git.suckless.org/st
cd dwm
make
sudo make clean install
cd ..
cd dmenu
make
sudo make clean install
cd ..
cd st
make
sudo make clean install
配置dwm,使其在打开图形界面X时自动启动
cd ~
vim .xinitrc
加入exec dwm,然后保存退出
安装完毕,重启系统并登录后输入startx便会打开图形界面
如果你在安装过程中出现错误,欢迎给我反馈,如果我有空会尽量回复。如果你根据本文安装后需要后续的配置过程,可以参考=>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