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五版(王珊)—重点知识总结

以沫的窝 2022-03-11 阅读 65
数据库

第一章

1.数据库的四个基本概念

  • 数据库的四个基本概念: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

  •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 数据库系统,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2.数据管理三个阶段

  • 人工管理阶段:无共享、冗余度极大、不独立
  • 文件系统阶段:共享性差、冗余度大、独立差
  • 数据库系统阶段:共享性搞、冗余度低、独立强

3.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是: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PS:数据模型的作用:模拟现实世界,使人容易理解,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4.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类型。

  • 实体内部之间的联系:组成实体的各属性之间的联系
  • 实体之间的联系:不同实体集之前的联系

5.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的安全性保护、数据的完整性检查、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

6.常见的数据模型包括: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对象关系数据模型。

  • 层次模型:
    1、有且只有一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这个结点称为根结点。
    2、除根结点意外的其他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双亲结点。
    特点:结点双亲是唯一的、只能直接处理一对多的实体联系。
    优点:层次模型数据结构比较清晰、查询效率高、提供了良好的完整性支持
  • 网状模型:
    1、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没有双亲。
    2、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双亲。
    优点:能够直接描述现实世界、具有良好的性能,存储效率较高。

7.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

8.实体:客观存在并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9.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10.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11.数据库的三级系统结构: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 数据库外模式:外模式又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对特定数据库用户相关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一个数据库可有多个外模式。
  • 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
  • 数据库内模式:又称为存储模式,是对数据库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12.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

13.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

  • 关系: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
  • 元组:表中一行称为元组
  • 属性:表中一列即为一个属性,给每一个属性起一个名称即属性名
  • 主码: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第二章

1.关系的 五 种基本操作:选择、投影、并、差、笛卡尔积。

2.关系数据库语言分为:关系代数、关系演算、结构化查询语言。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