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包括五个阶段: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系统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编码、测试)、运行维护等阶段,也可简化为:项目立项(系统规划)、开发(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验收等)、运维及消亡阶段。
2. 配置审计就是验证配置项信息与配置标识(需求,标准,流程)的一致性。配置审计就是对配置的完整性、安全性、介质完好性等方面进行检查,其作为变更控制的补充手段,用来确保已经切实实现并完整地记录,实际上是对配置管理的过程,配置管理规范中的规定进行检查和审计报告,可以说一切有助于数据完整性、正确性的配置项都可以视为配置管理的范畴。
3. 六个质量特性:功能性(适合性、准确性、互用性、依从性、安全性)、可靠性(容错性、易恢复性、成熟性)、易用性(易学性、易理解性、易操作性)、效率(时间特性、资源特性)、维护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稳定性、易分析性)、可移植性(适应性、易安装性、一致性、可替换性)
4. 软件架构:数据流风格(包括批处理序列和管道/过滤器序列)、调用/返回风格(包括主程序/子程序、数据抽象和面向对象及层次结构)、独立构件风格(包括进程通信和事件驱动的系统)、虚拟机风格(包括解释器和基于规则的系统)、仓库风格(包括数据库系统、黑板系统和文本系统)
5.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用户自主保护级、系统审计保护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结构化保护级、访问验证保护级。
6. 分解WBS的注意事项:WBS必须是面向可交付成果、WBS必须符合项目范围、WBS应该支持计划和控制、WBS的元素必须有且只有一个人负责、WBS应控制在4-6层,一个工作单元只能从属于某个上层单元,避免检查从属、WBS应包括项目管理工作,也包括分包出去的工作、WBS的编制需要所有(主要)项目干系人的参与,需要项目团队成员的参与、WBS并非一成不变的。
7. 消极风险应对策略包括:回避(改变项目计划,以排除风险或其发生的条件,或者保护项目目标,使其不受影响,或对一些目标放松要求—延长进度或减少范围)、转移(设法将风险的后果连同应对的责任转移到第三方身上,实际只是把风险管理责任推给第三方,并非将其排除—金融风险)、减轻(设法把不利风险事件的概率或后果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临界值,提前采取行动减少风险发生概率或减少其对项目的影响)、接受(项目团队决定接受风险的存在,而不采取任何措施应对风险策略,只记录不行动,主动接受风险的常见策略是建立应急储备)
6. 总浮动时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活动可以延迟,项目工期不会受影响。就是该项工程的总完工工期在不影响整个工程总工期的原则下,允许该工程推迟开始的最大幅度时间,即该线路完成时间的最大允许幅度。
总时差=最迟开始时间-最早开始时间
自由浮动时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活动可以延迟,任何一个紧后活动都不影响。就是指在不延误任何紧后活动最早开始日期或不违反进度制约因素的前提下,某进度活动可以推迟的时间量。
自由时差=本工作的所有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中最早的-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活动的自由浮动时间是小于等于总浮动时间的。
7. 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方法。规划质量管理输入包括项目管理计划、干系人登记册、风险登记册、需求文件、事业环境因素、组织过程资产。实施质量管理工具技术:质量管理与控制工具、质量审计、过程分析、七种基本质量工具、统计抽样、检查、审计已批准的变更请求。
老七种工具:因果图、流程图、核查表、帕累托图、直方图、控制图和散点图。
新七种工具:亲和图、过程决策程序图、关联图、树型图、优先矩阵、活动网络图和矩阵图。
8. 常见字眼:没有制定、没有进行、没有经验、没有形成、不应该自己、没有经过评审、没有经过客户确认、没有做好、缺少验收标准、没有变更控制流程、控制存在问题、没有按照、意识不足、培训不足、处理方式不对、用人错误、不能自作主张、加强质量控制或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