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原创】关于导数定义的学习与思考

janedaring 2021-09-25 阅读 152

最近在思考导数的定义,这一思考不要紧,脑子更混乱了,一下子冒出很多问题,比如:

以上问题我想了半天,在知乎上找到一篇文章,读完之后豁然开朗,在些记录一二。引用框里是我的思考,外面是作者的原文。在此感谢原文作者齐昱的分享。


导数的定义,通俗的讲,很简单,是曲线的切线的斜率

问题来了,什么是切线?

圆的切线我们都知道,垂直于半径就行了。一般的曲线呢?我们无法定义出一个类似“半径”的东西,然后做垂直。要知道,曲率半径是由导数定义的啊。先有了导数才有了曲率半径这种东西。

于是我们回到最原始的“切线”的定义。

曲线上两个点确定一条割线。当两个点足够靠近的时候,割线变成了切线。

好,什么叫足够靠近?足够靠近的两个点,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

如果是两个点,这还是割线。如果是一个点,那直线是怎么画出来的?

于是人们陷入了困惑。然而,“极限”思想出现了。这时候人们从另一条路去考虑切线的问题。

人们慢慢接受了用ε-δ语言,去理解“无穷小”,“无限接近”等概念。

这是人类数学史上伟大的进步。

我们可以理解成这样:

一条曲线的割线,总是有斜率的。

固定住一个点,让另一个点去靠近它,这时候斜率在发生变化。

但是这些斜率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可以在两个点越来越近的时候,越来越接近一个数值。

诶,这个值,就叫做【导数】了。

当然我们可以严格的用ε-δ语言写出它,此处就略了吧。

原先我们想,严格的画出曲线的切线,测出它的斜率,把它叫做导数。

可是实际上,我们画不出切线,但是我们却先求出了导数。

可见极限,是个好东西啊。

【各位记着我这句话,切线是算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 】

导数定义完了。

......

芝诺悖论(飞矢不动悖论):一个飞出去的箭,让时间停止,这时候箭有速度么?

按常识(当时的常识),没有。

下一时刻再让时间停止,箭有速度么?

还是没有。

每一时刻箭都没有速度,那它是怎么走的呢?

那岂不是飞矢不动?

牛顿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的第一步,是问了自己这样的问题:

什么是一个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间的速度?

这个时候牛顿用已经定义好的极限概念(当然是ε-δ语言),去定义瞬间的速度(后来叫做瞬时速度),发现这个定义意外的好用。

它定义了以前未定义的量,并且求出了值!

这时候芝诺悖论被攻破了。我能算出某一瞬间的速度值,你还能说它是静止的吗?

注意,极限是用ε-δ语言定义的,在这个定义中,并没有真正的去测一个凝固时间的速度。而是用极短时间的速度来逼近。

换句话说,瞬时速度不是测出来的,是算出来的。

用工具去测瞬时速度,就陷入了芝诺悖论。



我是Finger,关注心理学、儿童教育,以及人类数字化生存,喜欢写作,旅游,如果你对我的文章感兴趣,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