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治愈系”建筑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主流?

月白色的大狒 2021-10-04 阅读 74

走得远了,也许会去到一个地方

或者遇到一座建筑

它们像船夫,像隐士,像路人

出现在你与崇山流水之间

使你被治愈

1.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因窑而生,砖块美学

朱锫建筑事务所

景德镇城市的起源是砖窑,因此建造一座砖窑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朱锫建筑事务所把景德镇千百年来的历史元素揉进了这座建筑里,新老窑砖排列堆砌成了这座景德镇新地标。从建筑整体的拱旋转和结合设计上来看,设计灵感继承了古镇文化的血脉和基因,创作理念传承了名城性格的质朴和纯真。建筑一共由八个不同的拱形结构所组成,拱形具有很好的烟囱效应,为空间实现了良好的自然通风,而建造材料“窑砖”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

因此建筑从光线,材质,比例,形态,等一系列元素入手,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聚集场所,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无限可能的空间。当进入这座博物馆后,你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大气,静谧的东方美学特质,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生命力量的。

©是然建筑摄影

2.

沙丘美术馆

沙丘下的庇护所,永恒的沙与海

open建筑事务所

open建筑事务所在2018年建成了这座海边美术馆,位于中国秦皇岛渤海边。建筑师李虎在建造初期选址时,提出把美术馆建造于沙丘之下。这样美术馆建成后,这片经过岁月的沉积,而遗存下来的海岸沙丘系统,将会和美术馆一并受到注目和重视,不会被人为推平,将伴随美术馆永远存在。将建造建筑,和保护自然环境所结合,建筑也在那一刻拥有了灵魂和情感。

▲摄影©吴清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沙丘美术馆的入口便如《桃花源记》中的描写一般。从洞口进入,走过狭长的通道,才能来到内部大厅,非常具有探索的趣味。

美术馆的内部也是由形态各异的洞穴组成。圆滑的混凝土内壁和顶部,有着非常高难度的浇筑工艺。顶部有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洞口,使自然光线能够照射下来,纯白空间的光影晕染,感受材质肌理的流淌与变化。

置身其中,当阳光朦胧的笼罩在你的身上时,这个世界仿佛只有你一人,感受着这个宇宙美好,被感动,被治愈。

▲摄影©吴清山

3.

成都经开小白楼

造一口“井”找一个自由的出口

CROX闊合

设计一个怎样的地标建筑,才能把科技园区与周边自然景观相连接?

在政府、专家和业主的意见中,经开小白楼项目经历了三年多才定稿。设计师林琮然改稿十几版,在不断的推翻重来中,渐渐适应了节奏,同时也开始转变思维。他想到,可以造一口“井”。从顶部到内部到底部,全部贯通。同时弱化门的存在,做多个入口。

人们可以从这口井下穿过,把建筑变成了人们的通道,弱化了建筑的界线,增强了建筑与环境与人的交流。光线,空间,形式,宁静,欢乐,因地制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样的建筑才能有道法自然的美学效果。

©摄影 李国民

4.

英良石材自然博物馆

石材重生,晶体结构的交错与重组

时境建筑设计

英良石材自然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对“晶体结构”的解读,时境建筑在设计这座建筑时,充分的贯彻了这个理念。他们认为古老的晶体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形成了石头的样子。因此这座博物馆的结构,被设计成了几何晶体的穿插和重组。低调朴素的清水混凝土墙穿插,交错,变形,与光影交融,便被赋予了新的建筑语言,仿佛漂浮在空中的“晶体”结构。进入其中好像置身异次元世界,充满了神秘与未知。

路易斯·巴拉干说“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我认为能治愈人的不仅限于纯白空间,因为有些通感源自黑暗。

©时境建筑

5.

三联海边图书馆

清水混凝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直向建筑

看到这座图书馆的第一感觉,就觉得这座建筑仿佛是从沙滩“长”出来的。整座建筑在广阔的沙滩上毫无违和感,仿佛与海,与天空,与沙滩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直向建筑在秦皇岛阿那亚设计建造的——三联海边图书馆。

拥有粗犷肌理的混凝土外立面和沙地相呼应,直向建筑主持建筑师董功在采访中说过,他觉得混凝土本身有一种天生的自然属性,它会呈现出和人的某种亲近的关系。

海边空气清澈,阳光充足,而怎样把握住光线在建筑空间内的流动也是这个项目的中的关键点。直向建筑把光线的运用掌握的非常好,通过落地窗,条窗,缝隙,圆孔,墙面转角等,使自然光柔和地照进室内,在空间内呈现不同的光影状态,营造一个绝佳的精神场所。大家在看书时,也不需要开灯,真正做到自然朴素之感。一个好的建筑,要能够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可贵的。

▲以上图源来自直向建筑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