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


从计算量和计算复杂程度上来说,矢量计算要比栅格计算难很多。因为栅格是一种连续的数据结构,在访问和计算的时候,甚至没有空间意义上的坐标,而采用的直接就是行列号来进行访问。

但是限于数据承载的信息量,特别是属性数据的承载上来看,栅格是远不如矢量的,所以这些年,不论是二调还是三调,都是以矢量数据为主。

这一次双评价,主要的技术规则,居然又回到栅格计算上,让我一度以为是不是拿到的是几十年前的技术方案。

经过仔细阅读之后,才发现,还只能是做栅格计算。

因为双评价里面,有大量参与计算的数据,都是以栅格为承载方式的,栅格和矢量一并计算,最后得出来的结果,自然优先是承载为栅格,正好趁着需要做一个有关双评价的交流,所以专门写了这篇文章。

为了表达,虾神我不是光说不练的主,晒出其中一个计算模型的结果和源码:

降雨侵蚀力因子: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技术方案

土壤可蚀性因子: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数据_02

计算结果:水土保持量。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技术方案_03

下面是正文: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数据_04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技术方案_05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栅格_06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数据_07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数据_08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栅格_09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技术方案_10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栅格_11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技术方案_12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技术方案_13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技术方案_14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数据_15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栅格_16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栅格_17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技术方案_18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栅格_19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栅格_20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数据_21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栅格_22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数据_23

国土“双评价”建模探索_数据_24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