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摘】Docker —— 从入门到实践(二)

后来的六六 2022-01-25 阅读 131

使用镜像

获取镜像

Docker 运行容器前需要本地存在对应的镜像,如果本地不存在该镜像,Docker 会从镜像仓库下载该镜像。

从 Docker 镜像仓库获取镜像的命令是 docker pull。其命令格式为:

$ docker pull [选项] [Docker Registry 地址[:端口号]/]仓库名[:标签]
  • Docker 镜像仓库地址:地址的格式一般是 <域名/IP>[:端口号]。默认地址是 Docker Hub(docker.io)。

  • 仓库名:如之前所说,这里的仓库名是两段式名称,即 <用户名>/<软件名>。对于 Docker Hub,如果不给出用户名,则默认为 library,也就是官方镜像。

比如

$ docker pull ubuntu:18.04
18.04: Pulling from library/ubuntu
92dc2a97ff99: Pull complete
be13a9d27eb8: Pull complete
c8299583700a: Pull complete
Digest: sha256:4bc3ae6596938cb0d9e5ac51a1152ec9dcac2a1c50829c74abd9c4361e321b26
Status: Downloaded newer image for ubuntu:18.04
docker.io/library/ubuntu:18.04

运行

有了镜像后,我们就能够以这个镜像为基础启动并运行一个容器。以上面的 ubuntu:18.04 为例,如果我们打算启动里面的 bash 并且进行交互式操作的话,可以执行下面的命令。

docker run -it --rm ubuntu:18.04 bash

docker run 就是运行容器的命令,具体格式我们会在 容器 一节进行详细讲解,我们这里简要的说明一下上面用到的参数。

  • -it:这是两个参数,一个是 -i:交互式操作,一个是 -t 终端。我们这里打算进入 bash 执行一些命令并查看返回结果,因此我们需要交互式终端。

  • --rm:这个参数是说容器退出后随之将其删除。默认情况下,为了排障需求,退出的容器并不会立即删除,除非手动 docker rm。我们这里只是随便执行个命令,看看结果,不需要排障和保留结果,因此使用 --rm 可以避免浪费空间。

  • ubuntu:18.04:这是指用 ubuntu:18.04 镜像为基础来启动容器。

  • bash:放在镜像名后的是 命令,这里我们希望有个交互式 Shell,因此用的是 bash

镜像体积

如果仔细观察,会注意到,这里标识的所占用空间和在 Docker Hub 上看到的镜像大小不同。这是因为 Docker Hub 中显示的体积是压缩后的体积。在镜像下载和上传过程中镜像是保持着压缩状态的,因此 Docker Hub 所显示的大小是网络传输中更关心的流量大小。而 docker image ls 显示的是镜像下载到本地后,展开的大小,准确说,是展开后的各层所占空间的总和,因为镜像到本地后,查看空间的时候,更关心的是本地磁盘空间占用的大小。

docker system df 命令来便捷的查看镜像、容器、数据卷所占用的空间。

虚悬镜像

镜像列表中,还可以看到一个特殊的镜像,这个镜像既没有仓库名,也没有标签,均为 <none>

<none>               <none>              00285df0df87        5 days ago          342 MB

这个镜像原本是有镜像名和标签的,原来为 mongo:3.2,随着官方镜像维护,发布了新版本后,重新 docker pull mongo:3.2 时,mongo:3.2 这个镜像名被转移到了新下载的镜像身上,而旧的镜像上的这个名称则被取消,从而成为了 <none>。除了 docker pull 可能导致这种情况,docker build 也同样可以导致这种现象。由于新旧镜像同名,旧镜像名称被取消,从而出现仓库名、标签均为 <none> 的镜像。

中间层镜像

为了加速镜像构建、重复利用资源,Docker 会利用 中间层镜像。所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看到一些依赖的中间层镜像。

这样会看到很多无标签的镜像,与之前的虚悬镜像不同,这些无标签的镜像很多都是中间层镜像,是其它镜像所依赖的镜像。这些无标签镜像不应该删除,否则会导致上层镜像因为依赖丢失而出错。这些镜像也没必要删除,因为之前说过,相同的层只会存一遍。只要删除那些依赖它们的镜像后,这些依赖的中间层镜像也会被连带删除。

以特定格式显示

默认情况下,docker image ls 会输出一个完整的表格,但是我们并非所有时候都会需要这些内容。比如删除虚悬镜像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虚悬镜像的 ID 列出来,再交给 docker image rm 命令作为参数来删除指定的这些镜像,这个时候就用到了 -q 参数。

--filter 配合 -q 产生出指定范围的 ID 列表,然后送给另一个 docker 命令作为参数,从而针对这组实体成批的进行某种操作的做法在 Docker 命令行使用过程中非常常见,

另外一些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对表格的结构不满意,希望自己组织列;或者不希望有标题,这样方便其它程序解析结果等,这就用到了 Go 的模板语法。

# 比如,下面的命令会直接列出镜像结果,并且只包含镜像ID和仓库名:
docker image ls --format "{{.ID}}: {{.Repository}}"

# 或者打算以表格等距显示,并且有标题行,和默认一样,不过自己定义列:
docker image ls --format "table {{.ID}}\t{{.Repository}}\t{{.Tag}}"

删除本地镜像

用 ID、镜像名、摘要删除镜像

docker image rm 长ID/短ID

docker image rm centos

docker image rm node@sha256:b4f0e0bdeb578043c1ea6862f0d40cc4afe32a4a582f3be235a3b164422be228

Untagged 和 Deleted

删除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 Untagged,另一类是 Deleted

镜像的唯一标识是其 ID 和摘要,而一个镜像可以有多个标签。

当使用上面命令删除镜像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要求删除某个标签的镜像。所以首先需要做的是将满足我们要求的所有镜像标签都取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 Untagged 的信息。因为一个镜像可以对应多个标签,因此当我们删除了所指定的标签后,可能还有别的标签指向了这个镜像,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 Delete 行为就不会发生。所以并非所有的 docker image rm 都会产生删除镜像的行为,有可能仅仅是取消了某个标签而已。

当该镜像所有的标签都被取消了,该镜像很可能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会触发删除行为。镜像是多层存储结构,因此在删除的时候也是从上层向基础层方向依次进行判断删除。镜像的多层结构让镜像复用变得非常容易,因此很有可能某个其它镜像正依赖于当前镜像的某一层。这种情况,依旧不会触发删除该层的行为。直到没有任何层依赖当前层时,才会真实的删除当前层。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会奇怪,为什么明明没有别的标签指向这个镜像,但是它还是存在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会发现所删除的层数和自己 docker pull 看到的层数不一样的原因。

除了镜像依赖以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容器对镜像的依赖。如果有用这个镜像启动的容器存在(即使容器没有运行),那么同样不可以删除这个镜像。如果这些容器是不需要的,应该先将它们删除,然后再来删除镜像。

用 docker image ls 命令来配合

像其它可以承接多个实体的命令一样,可以使用 docker image ls -q 来配合使用 docker image rm,这样可以成批的删除希望删除的镜像。

# 删除所有仓库名为 redis 的镜像
docker image rm $(docker image ls -q redis)

# 删除所有在 mongo:3.2 之前的镜像
docker image rm $(docker image ls -q -f before=mongo:3.2)

利用 commit 理解镜像构成

镜像是容器的基础,每次执行 docker run 的时候都会指定哪个镜像作为容器运行的基础。

在之前的例子中,我们所使用的都是来自于 Docker Hub 的镜像。直接使用这些镜像是可以满足一定的需求,而当这些镜像无法直接满足需求时,我们就需要定制这些镜像。接下来的几节就将讲解如何定制镜像。

镜像是多层存储,每一层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而容器同样也是多层存储,是在以镜像为基础层,在其基础上加一层作为容器运行时的存储层。

现在让我们以定制一个 Web 服务器为例子,来讲解镜像是如何构建的。

docker run --name webserver -d -p 80:80 nginx

这条命令会用 nginx 镜像启动一个容器,命名为 webserver,并且映射了 80 端口,这样我们可以用浏览器去访问这个 nginx 服务器。

现在,假设我们非常不喜欢这个欢迎页面,我们希望改成欢迎 Docker 的文字,我们可以使用 docker exec 命令进入容器,修改其内容。

docker exec -it webserver bash

echo '<h1>Hello, Docker!</h1>' >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exit

我们以交互式终端方式进入 webserver 容器,并执行了 bash 命令,也就是获得一个可操作的 Shell。

我们修改了容器的文件,也就是改动了容器的存储层。我们可以通过 docker diff 命令看到具体的改动。现在我们定制好了变化,我们希望能将其保存下来形成镜像。

要知道,当我们运行一个容器的时候(如果不使用卷的话),我们做的任何文件修改都会被记录于容器存储层里。而 Docker 提供了一个 docker commit 命令,可以将容器的存储层保存下来成为镜像。换句话说,就是在原有镜像的基础上,再叠加上容器的存储层,并构成新的镜像。以后我们运行这个新镜像的时候,就会拥有原有容器最后的文件变化。

新的镜像定制好后,我们可以来运行这个镜像。

docker run --name web2 -d -p 81:80 nginx:v2

至此,我们第一次完成了定制镜像,使用的是 docker commit 命令,手动操作给旧的镜像添加了新的一层,形成新的镜像,对镜像多层存储应该有了更直观的感觉。

慎用 docker commit

使用 docker commit 命令虽然可以比较直观的帮助理解镜像分层存储的概念,但是实际环境中并不会这样使用。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