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自己哑然失笑,实际上我也没有完全能够解决我自己的35岁焦虑,但前天有位读者让我讲讲程序员怎么样解决自己的35焦虑感,也就勉为其难,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很多同学问我是不是靠写文章能赚到生活费了,真是离谱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我现在公众号月收入平均200块,而且已经是在有较高阅读量的情况下,还想写公众号退休的同学可以来试试。
我写文章纯属兴趣,所以文章内容都是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没有任何利益导向性和广告,大家可以放心阅读,何况我还有程序员主业,不差这200块。
回归正题,俗话说没吃过猪肉,但我也见过猪跑,我长时间的观察,我很多同事都在用自己的各种方式来解决35焦虑问题,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的。
前两天刚好有一个阿里的同学拿到了字节2-2和一个创业公司的offer,问我怎么选。我做好了各种充分的准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说明两者的风险和收益。最后听到他说他家里都是开工厂的,我顿时就愣住了。
我真是太监急皇上之所急,不过我还是和这位同学约好了,如果他创业成功,一定要请我喝杯咖啡。
所以我今天的讨论的对象就是刚刚毕业三五年左右,家境条件也很一般的程序员,如何来面对自己的35岁风险。毕竟家境良好的程序员少,就算有,也没啥35岁风险,大不了回家养老。
首先要明白35岁风险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并不会因为你心态怎么样,这个风险就会不存在。很多年轻的同学可能像我当初一样非常天真,认为自己随着年龄越大,能力越好,总有很多公司会赏识的。
等你到了35岁,现实的巴掌会重重的打在你的脸上。不信?你就把简历年龄改成35岁,你再投投简历看看有没有多少回复?
实际上我刚刚辞职,所以很多市面上的公司我也投递了一遍,情况确实比我想象中还要更恶劣。我的背景说实话是不算太差的,很多公司的简历筛选直接就挂了,投了十几个大中型公司,邀约的只有两三个。
下面还是说我自己的观点,如何降低自己的35岁风险。网上有很多文章会讨论如何过35岁的危机,有很多结论,比如说有很多人到了40岁以后还依然能够写代码,有的人能够升上技术管理,等等等等。
然而这些都是无视于统计数据的情况,毕竟对于少部分人来说,活路确实都有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上管理,每个人都能够996到40岁,50岁,所以我们要接受一定的现实,那就是每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下只是沧海一粟,也就是按照概率统计学来说,80%的程序员应该都是没有很好的后路的。
当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人的适应性是所有的生物里面最强的,没有很好的后路并不代表没有后路,那对于大部分程序员来说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呢?
第一点,降低自己财务的风险。
这个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本身从收入上来说,程序员这个行业已经是所有行业里面比较高的。然而也正是薪资高使得大部分的程序员的欲望也在不断的上涨。
这几年我有相当多的同事买了改善型的住房,买了豪华车,甚至有很多同事家里有两辆车。当然这些前提除了付一大笔首付之外,还加了很大的杠杆,我还听到两个比较真实的例子,一个是蚂蚁同学上市前在自己朋友群里发了一万的红包,另外一个同学付了百万的千万别墅订金。
时代过了,所以在当下的情况如果要充分降低自己的风险,就要想方设法降低自己的欲望,进而降低自己财务的风险。
有人说那毕业生结婚总要买刚需房的,小孩子多了总要120平米改善房的,必须有一辆稍微好点的代步工具,总要买一个20万的车。
当然前两天和一个刚刚毕业的同学说讨论到房价,他说他还是乐观的,毕竟买房是刚需,那我直接就问,那你现在完全可以凑出个首付,你为什么不买?他笑了笑说,我想再看看。
实际上清华大学经济学薛兆峰也说过,除了生死存亡没有所谓的“刚需”。
实际上人的欲望总是在大环境里面被所谓的消费升级的概念一点点抬高的。当真正发生危机的时候,人的欲望也是总会一点点被压低的。当压到最后只剩一个馒头的时候,你都会感恩戴德,庆幸自己还能吃上一个馒头。
所以降低危机,降低欲望,多囤现金,这是最佳的选择。
第二个,评估35岁后,是否有公司还会自己职业技能买单。
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在35岁之后就一定会被淘汰,也不一定是所有的35岁程序员都会被市场抛弃。完全取决于在35岁之后,这边的技能是否还能给公司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
所以每个程序员都要问一下我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自己的技术积累,是否35岁之后还会有公司愿意买单?我把薪资要求降低到2万,1万,甚至5千是否有老板买单?
如果是那就坚持下去,继续做深,如果不是,那当下就立即要想办法来应对。
比如我之前在公司的时候,有很多个研究音视频的同学,他们在视频领域都有非常深的技术积累,而且这类人才在市场上面是很难马上能够找到的。所以对他们来说,继续深入研究音视频技术,成为一个业内的专家,不仅不会被淘汰,反而会越来越吃香。
我还有一个高中的同学,目前在小米做手机的防抖检测。这种领域实际上已经非常小了,但是有比较深的技术壁垒,所以就算小米发生了裁员,他依然能够到另外一个手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一种存在技术差异性的特点。
相反,如果你的工作主要就是写页面,写增删查逻辑,调用数据库,那么这些不用想在你35岁之后,这一份技能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买单的,尤其是薪资高的时候,公司可以轻易的通过招聘应届毕业生来替代。
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了,你的职业技能完全没有任何技术壁垒。所以你要做事情,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第三,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
实际上除了小厂的程序员有焦虑感,大厂程序员焦虑感反而还更强烈,毕竟薪资更高,风险就更大。我之前有很多同事在私下聊的时候都有第二份职业,这个真的让我非常的惊奇。
其实我有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同事,我们在遛娃的时候他就分享到了,他说他每天在9点多钟下班以后在自己家里写外包项目,写到了凌晨2:00。
看着他那一眼憔悴的样子,我是完全相信的。让我比较吃惊的是他居然能坚持这么久,他说他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天天都搞到1点2点。他和几个同学搞了一个虚拟团队,有前端,有后端,有产品经理,俨然一个项目团队的齐全配置。
他说对他来说,这个项目能赚到的那一点钱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磨合自己的团队,给自己打开第二正常曲线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
比如如果当公司业务发生变化或者裁员的时候,自己凭借这一个项目就直接能够养活自己,虽然付出的比较多的时间,但是至少也不会让自己有那么焦虑了。
当然站在程序员的角度,我认为不管怎么样,在这个时代下,我们还是尽量想找到一份稍加体面的工作,而不仅仅想到的是一旦被裁员或者失业之后,马上就去开滴滴送外卖。
毕竟连我们像程序员的这种劳动强度导致的身体状态,我们抢单都抢不过别人。
所以如何在35岁之前找到自己的第二条增长曲线摆在了每一个程序员面前。
当然除了找自己的backup副业之外,我有很多程序员同学也在想象中通过炒股这样的方式实现副业,这就离了个大谱了,或者说,这不适合普通程序员。
找到自己第二条自然曲线的办法很多,有做副业,有做媒体,有写作,有做代理,甚至还有投资商铺开店的。这种就要取决于自己的个性,毕竟第二曲线因人而异,唯一的相同点,就是结合自己的差异性,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存价值。
比如还有的去兼职当培训老师,先可以在周末做一些兼职的编程培训,等机会合适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加入培训机构,甚至自己能开办培训机构。
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方案就是上岸国企或者公务员。实际上我再早两年就有很多同学去国企做了程序员,其中一个是蚂蚁的去了央企的程序员,现在混的稳如老狗,另外一个在早先年的时候去了之江实验室,现在发表了多篇文章,去年还公费去了一趟澳洲参加学术会议。
当然之前想去国企难度并没有那么大,但是要去好的国企或者央企难度非常之大,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去二流三流的国企,混口饭吃还是可以的。然而,随着程序员越来越多,目前去国企也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上岸公务员这个后面我再分享两个同学的例子。
实在找不到自己的体面后路?那送外卖开滴滴吧,全世界程序员通用退路。
最后,充分降低自己的预期。
要明白为什么程序员有这么高的薪资,就是用相同的代价换来的。或者说是时代给了我们一个还是能赚钱的机会窗口,但目前来看,由于人口红利的下降,这个机会窗口已经慢慢缩窄,甚至马上就消失了,后来着不仅吃不到肉,骨头都舔不到。
高薪+短命的职业生涯,这才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越来越吃香的职业,诸如医生和老师,前几十年是付出了相似的代价的。
所以10年以前计算机哪怕一个大专生毕业出来都有月薪1万2万,现在大专生毕业出来可能工作都找不到,这个就是回归均值而已。
原来以为自己年薪百万能够至少干到50岁,60岁,现在相信大家也应该明白,这也是平台和时代给自己的加成,现在过了35岁可能自己的技能就不值钱,或者最多和其他行业一样,年薪10万块钱封顶,终有一天,大部分程序员和工地搬砖年入十万没啥区别,那时候也不用焦虑年龄了,搬个砖,搬得动就行。
心态调整好,安然接受,也不会有非常大的落差。毕竟在高薪几年也囤到了别人一辈子可能都赚不到的钱,实在不行还是回老家买一栋房子,然后城里找份五千一万的工作,退回农民工时代吧。
谁让我们人多呢,你不干?有的是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