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3 个大模型 Prompt 致命坑!Prompt 工程师入门必看,少走 1 年弯路


你是不是刷到过不少 “Prompt 工程师月入过万” 的说法,觉得这活儿只要会打字就能干?但小索奇见过太多朋友刚入门就踩坑,明明花了时间学技巧,写出来的 Prompt 还是让大模型 “答非所问”—— 其实不是你没天赋,是没避开那些隐形的 “入门陷阱”。

先说说最常见的坑:“只堆关键词,不讲清场景”。比如想让大模型写一篇产品推广文案,有人直接扔一句 “写保温杯文案,要突出好用”,结果大模型输出的内容要么太笼统,要么偏商务风,完全不符合预期。小索奇认为,Prompt 的核心不是 “凑够多少个关键词”,而是 “让大模型明白具体场景”—— 你得说清楚 “这保温杯是给学生党用的,价格 100 元以内,要突出防烫和揣兜里不占地儿,语气像和同学聊天”,这样大模型才知道 “该往哪个方向发力”。你想想看,要是有人让你帮忙写东西,只说 “写个文案”,你是不是也会懵?

还有个坑特别容易被忽略:“不看大模型的‘记忆上限’,一股脑堆信息”。比如用 GPT-3.5 的时候,有人把产品的材质、颜色、售后政策、用户评价全复制进去,足足 5000 多字,结果大模型输出时只提了前面的 “材质是 304 不锈钢”,后面的 “买就送杯刷”“7 天无理由退货” 这些核心卖点全漏了。这不是大模型故意的,是它有 “上下文窗口限制”—— 像 GPT-3.5 通常只能记住 2048 个 token(大概 1500 个中文字),超过这个范围的内容会被 “遗忘”。小索奇建议,写 Prompt 时先把信息按 “优先级” 排序,核心卖点(比如学生党刚需的 “便携”“低价”)放前面,次要信息(比如有几种颜色)放后面,实在放不下就分多轮输入,别指望一次塞完所有内容。

再说说第三个坑:“指望一次出完美结果,不做多轮引导”。很多人第一次用 Prompt 得到不满意的输出,就直接说 “不行,重写”,结果大模型改出来的还是不对。小索奇发现,其实大模型需要 “明确的修改方向”,而不是笼统的否定。比如你让大模型写的保温杯文案太正式,与其说 “改得活泼点”,不如说 “刚才的文案像官网介绍,能不能改成和室友聊天的语气?比如加一句‘冬天上课揣兜里,再也不用抱着大暖壶跑了’这种细节”。这样大模型能精准抓住修改点,不用猜你的需求 —— 亲测过,用 “具体指令 + 细节补充” 的方式做多轮引导,出稿效率比 “笼统否定” 高至少两倍。

可能有人会问:“那有没有什么快速上手的小技巧?” 其实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 “先给示例,再要结果”。比如你想让大模型写小红书风格的保温杯笔记,先找一段优质的同类笔记当示例,告诉大模型 “就按这个结构来:开头说自己的使用场景,中间讲 3 个核心优点,结尾加个互动提问”,再让它输出。这不是 “作弊”,而是利用大模型的 “少样本学习(few-shot learning)” 能力 —— 小索奇帮粉丝做小红书 Prompt 时,用这个方法,原本需要改 3 次的文案,现在 1 次就能达标,效率提升特别明显。

最后得提醒一句:Prompt 工程师不是 “会写几句话就行”,你得稍微懂点大模型的基础逻辑。比如不同模型的 “擅长领域” 不一样,文心一言对中文日常场景的理解更准,写国内学生党相关的内容时,Prompt 里提一句 “符合中国大学生的说话习惯” 会更贴合;而 GPT 对英文场景更敏感,要是写面向海外用户的文案,就得调整语气。小索奇觉得,入门时不用贪多,先吃透一个模型的特性,比如先把 GPT-3.5 或文心一言的使用逻辑摸清楚,再横向拓展其他模型,这样学起来更扎实,也不容易踩坑。

我是【即兴小索奇】,点击关注,后台回复 领取,获取更多相关资源

举报

相关推荐

AI Prompt工程师 & 学习整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