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菜鸟的性能测试之路(一)——Apache Bench

在公司业务高速增长的大前提下,我重新开始关注专项测试。在和架构师讨论过后,接下来会优先关注性能测试,其中包括两个核心工具:Apache Jmeter和Apache Bench。在此前的工作中,我只用过LR(Loadrunner)工具来进行性能测试,但是这个工具我个人感觉并不轻量,使用起来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相对而言,Jmeter和Bench这两种工具轻量化,更适合中小企业使用。Apache Jmeter在以前的接口测试时候使用过,在现业务里应该也会作为压测工具。但毕竟是对Jmeter有过接触,所以我决定先了解Apache Bench。


Apache Bench 是 Apache 服务器的一个web压力测试工具,简称ab(是的,你没有听错,我当初也以为是Angelababy来着)。ab也是一个命令行工具,对发起负载的本机要求很低,根据ab命令可以创建很多的并发访问线程,模拟多个访问者同时对某一个URL地址进行访问,因此可以用来测试目标服务器的负载压力。总体来说,ab工具小巧简单,上手学习较快,可以提供需要的基本性能指标;但是缺点就是没有图形化结果,不能监控。


要使用ab,首先要下载Apache服务器,从Apache官网首页可以找到下载的页面。但是目前网上大都是针对linux下ab的使用,我这里需要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ab的安装与使用。但是Apache官方只提供Apache的源码版,也就是source版,而不提供二进制版(Binaries)。一般来说各个平台下的Binaries版本都是一些社区或其它网站提供的,我们在Windows上使用ab,肯定要用已经编译好的版本。想获取二进制版本,可以在ApacheHaus、Apache Lounge、BitNami WAMP Stack、WampServer、XAMPP选择一个网站来下载,我个人亲测Apache Lounge可用,具体地址如下:Apache Lounge下载地址 。



进入页面之后,根据自己需要下载32位和64位版本。这里要注意的是,要正常运行Apache 2.4 的话,需要先安装最新版C++ Redistributable Visual Studio 2017组件,也可以在这个页面进行下载。组件安装完成之后,把下载好的Apache解压,会发现里面有个ReadMe的文档,一定要好好看一下,涉及到安装环境和注意事项。



从文档中可以看到,Apache需要解压在一个盘符的根目录下,这就是所谓的“ServerRoot”,默认是配置在:{Apache24}\conf\httpd.conf这个文件中的。



但是从httpd.conf可以看出,默认配置的ServerRoot是放在了C盘(C:/Apache24),所以我把文件解压放到C盘(如果放到D盘还是无法运行的)。这些步骤准备好了之后,就可以运行bin目录下的httpd.exe文件,运行之后后台服务就启动了,这时候在浏览器中输入:http://localhost/,如果能够看到测试页面,就说明服务启动成功了。




这时候我要开始使用Apache Bench的功能了,在命令行下跳转到bin目录下,运行ab.exe就能够看到提示信息了:



这里可以注意到一个用法说明:Usage: ab.exe [options] [http://]hostname[:port]/path。也就是说,一定要在需要测试的url末尾加一个path,否则测试时会认为url非法。

这里我先尝试一下对百度首页进行一个请求总数为1000,本次请求并发数为500的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如图列出了“请求命令”、“测试结果主体”、“所测试数据返回时间的百分比”,其中,“测试结果主体”里面,具体的参数为:

Concurrency Level: 并发量。(500)

Time taken for tests: 整个测试所用的时间。(34.809 s)

Complete requests: 完成的请求数。(1000)

Failed requests: 失败的请求数。(0)

Non-2xx responses: 如果接收到的HTTP响应数据的头信息中含有2XX以外的状态码,则会在测试结果中显示另一个名为“Non-2xx responses”的统计项,用于统计这部分请求数(这些请求并不算在失败的请求中)。(1000)

Total transferred: 表示所有请求的响应数据长度总和,包括每个HTTP响应数据的头信息和正文数据的长度。(502000 bytes)

HTML transferred: 表示所有请求的响应数据中正文数据的总和,也就是减去了Total transferred中HTTP响应数据中的头信息的长度。(222000 bytes)

Requests per second(RPS): 吞吐率。要清楚吞吐率是与并发数相关的,即使请求总数相同,但如果并发数不一样,吞吐率还是很可能有很大差异的。 (28.73【#/second】)

计算公式:Complete requests/Time taken for tests

Time per request(mean): 用户平均请求等待时间。也就是一次并发总的时间。 (17404.500 ms)

计算公式:Time token for tests/(Complete requests/Concurrency Level)。

Time per request(mean, across all concurrent requests): 服务器平均请求等待时间。也就是一次请求(在本例中也就是500中的平均每一次)所需时间。 (34.809 ms)

计算公式:Time taken for tests/Complete requests  ; 也可以这么统计:Time per request/Concurrency Level。

Transfer rate: 表示这些请求在单位时间内从服务器获取的数据长度。 (14.08 Kbytes/sec)

计算公式:Total trnasferred/ Time taken for tests 

这个统计很好的说明服务器的处理能力达到极限时,其出口宽带的需求量。

Percentage of requests served within a certain time (ms) : 这部分数据用于描述每个请求处理时间的分布情况,比如以上测试,80%的请求处理时间都不超过6ms,这个处理时间是指前面的Time per request,即对于单个用户而言,平均每个请求的处理时间。


更多命令参数参考:



总体体验下来,具有轻量化特点的bench还是很适合中小企业使用,尤其在于模拟访问页面的多机测试。最后,希望更多行业大牛可以多多给我指教和交流,助我一起成长。


读更多的好书,拍更美的照片,写更酷的代码,遇见更有趣的人,愿望是实现从IT菜鸟到全栈工程师的蜕变。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