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版的《红楼梦》,《京华烟云》以历史背景为线索,展现了姚、曾、牛三个大家族里的男男女女在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的历史中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全景式再现了当时动荡岁月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的真实面貌,从小人物的活动中折射出大历史。
全书描写十分细致,以姚家木兰为中心,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尤其是,在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适应其生活方式。林语堂道,小说者,小故事也。而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小故事,是一代人的历史。
虽然是小说,却穿插了真实的历史背景包括义和团真面目、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日本侵华等等;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以及哲学家辜鸿铭等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种巧妙的结合仿佛真带领我走进那段岁月,去感受那如梦年华。
该书以木兰失散为起点,一切因果就已经开始轮回,没有木兰的走失就没有与曾家的姻缘交缠,没有与暗香的相遇,没有各种不同性格人物的相逢…….故事又会有未知的走向。一个个大家族的兴衰起伏,潮起又潮落,从失散到相聚又再次分离,世事无常,人促进了历史发展,历史也推着人向前走。
全书浸染着道家思想,每卷开头都引用庄子的言论开篇,而书中的姚思安更是一名典型的道家思想代表,木兰也一定程度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姚思安的个人做派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可算作新潮,而后文中令我倍感震撼的,是他竟能抛下世俗,剃发为僧,云游四海,不与儿女相见。他回归自然,又存于自然,为僧,却又不受僧规所束缚,仍然像常人一样吃肉,这等自然洒脱当真令人感慨。至临终前,对素云说的“记住,你是中国人。”又丰富了他的形象,也是这句话,拯救了素云的灵魂。
不仅是姚思安,姚家的两个女儿也是颇有才气。两个虽然生长在同一家庭,却又不失个性。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内敛不外漏锋芒,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相较于莫愁,多数人应该更喜欢木兰。好看的外表前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木兰却恰好两者兼具。古有传奇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同样是木兰,姚木兰亦不输花木兰,也称得上是传奇女子了。她有胆识,却又脚踏实地。不论是富家千金,还是乡野村姑,她都能做到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若为女儿身,比作木兰也。
故事到卷尾,三大家族分崩离析,老一辈人已经逝去,新一辈人开始了他们新的篇章,这也是整个故事的升华,由儿女情长到家国大义。富家子弟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展现的共赴国难,同仇敌忾的精神令人感动。山河不重光,誓不还家乡!将士们用热血书写那个时代的赞歌。
正如林如斯所说,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繁华如梦的京城往事,人间天堂的苏杭韵味,真诚质朴的人间情感,几千年文明的精彩展现,儒道精神的深刻阐释,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战火纷飞的动乱岁月…历史叫嚣着前进,儿女们的故事随着时代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