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Comsol油浸式变压器电磁-温度-流体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的学习资料及模型

最近在折腾油浸式变压器仿真,发现这玩意儿真是个电磁-温度-流体三重奏。拿COMSOL搞这个多物理场耦合,就像同时驯服三匹野马,不过一旦跑通了是真的香——能直接看到稳定运行时绕组热点温度和变压器油流速分布,这对实际运维太有用了。

先说说电磁场部分,线圈里的焦耳热是温度场的源头。这里有个小坑:材料属性得用温度相关的参数表达式,直接上代码:

% 材料属性温度修正
sigma = sigma_0/(1 + alpha*(T - T_ref));

别傻乎乎地用固定电导率,实测误差能差出十几度。记得用磁场(mf)和电流(ec)接口做双向耦合,线圈的激励别手抖写错方向,不然磁场分布直接翻车。

温度场模块重点看自然对流设置。变压器油用非等温流动接口,记得勾选"浮力"选项,重力方向千万别设反(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油粘度参数建议用文献里的经验公式:

mu = 0.001*(exp(3700/(T+273) - 10.5));  // 25号变压器油粘度

网格划分要讲究,靠近绕组区域加密到1mm以下,不然温度梯度根本抓不准。遇到过最坑的是流固耦合边界条件,壁面处的热通量必须和流体模块双向绑定,用个耦合算子就能搞定:

wall_flux = solid.Qdot  // 固体传热到流体的热通量

仿真跑起来后别急着看结果,先检查质量守恒。油流速度要是出现反物理的漩涡,八成是湍流模型没选对。建议先用层流试算,稳定后再切k-epsilon模型。曾经有个案例因为入口流速设置高了0.1m/s,直接导致温度场分布完全乱套。

说到学习资料,COMSOL案例库里的"自然对流冷却"模型必看(案例编号:1160)。官方的《多物理场仿真指南》第五章有耦合设置的黄金法则。推荐先拿二维轴对称模型练手,收敛快好调试,参数调通了再转全三维。

模型文件里这几个参数最容易踩雷:

  1. 线圈的趋肤深度计算(别直接用静态场结果)
  2. Boussinesq近似的适用条件(温差超过30K就别用了)
  3. 时间步长设置(自动时间步+手动限制最大步长)
  4. 材料不连续性处理(用平滑过渡函数替代阶跃变化)

最后来个实测对比:用光纤测温测得绕组热点102°C,仿真结果98.7°C,误差3%可以接受。油流速度在散热片附近测到0.23m/s,和模拟的0.25m/s基本吻合。这精度做故障预警够用了,毕竟比传统温升试验快多了,还不用真把变压器烧到冒烟。

搞这种多物理场仿真就像拼乐高,各模块单独都能跑,但拼一起就各种报错。关键要理清耦合顺序:电磁→温度→流体→电磁的闭环得用全耦合求解器,分离式求解绝对算到地老天荒。内存不够的同志记得用集群计算,16核并行能省下一半咖啡钱。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