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人工智能支持下的高等教育变革发展思路

人工智能支持下的高等教育变革发展思路_新技术

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支持下,未来高等教育有如下发展思路:

(一)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价值和风险

纵观人类历史,但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即使有一定风险,只要是人类可控的,最后基本上都被采用了。比如汽车,尽管相对于马车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但还是被人类广泛采用了。在教育领域,20世纪90年代,仍然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教师一定要手写教案,但是现在基本没有这么要求了。

因此,我们既不能神化ChatGPT,也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要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价值,看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促进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以促进教学创新,还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未来首先要全身心拥抱人工智能,努力去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和技术,并恰当应用到教学研究中。其次,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也必须高度重视,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学术规范、伦理制度及管理制度,确保人工智能可以得到正确和恰当的应用。

(二)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水平,突破应用障碍

我们之前曾经全面论述过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及应对策略。简而言之,人工智能要想真正促进教育变革,必须突破4层困难和障碍:

一是技术层(技术瓶颈)。目前ChatGPT只能说在技术瓶颈层有一定突破,但是距离全面突破还有很长的路程,比如学生手写的公式要能自如识别和分析,翻译的质量基本上能达到发表的程度,所以未来还需要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争取全面突破技术瓶颈。

二是伦理层(伦理观念)。伦理观念会影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所以未来需要进一步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养,构建人工智能伦理框架,才能更好地推进其应用。

三是系统层(组织结构)。在教育中应用一项新技术,必须从技术、教学观念到组织管理进行系统性变革,才能真正成功。所以,未来需要以人工智能促进教育流程再造,包括教师角色再造、课程教学再造、学习方式再造和组织管理再造。

四是效果层(学习机制)。这指的是提升学习成效。回顾教育技术的发展史,人们发现一直存在“非显著性差异现象”,也就是不同的技术手段在对教育与学习结果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即便对于能力突出的ChatGPT,也有可能陷入“非显著性差异现象”中。因此,需要加强学习科学研究,探究新的人类学习机制,设计更科学、更富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让学习更加有效,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发挥人工智能的价值。

由此可见,ChatGPT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仍然非常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能力,并同时对伦理观念、组织结构、学习机制进行全面研究,人工智能才有可能顺利突破4层障碍,发挥最大功效。

(三)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促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阿兰·柯林斯和理查德·哈尔弗森在《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教育的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之中,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型教育模式使得学习的控制权逐渐从教师、管理者手中转移到了学习者手中,从而动摇了诞生于大工业时代,以标准化、教导主义和教师控制来批量培养人才的现行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技术、学习、动机、留学课程辅导、教学、教材、资源建设、教师角色、管理、企业角色等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才能够构建适应新技术的未来教育体系。美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简称NETP)也指出,如果希望看到教育部门的生产力显著提升,就需要重新设计整个教育的结构和业务流程,而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技术的基础上重新考虑整个教育,而不能把技术仅仅看成工具和手段。

这样看来,ChatGPT之于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考虑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VR/AR、移动技术等新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从而全面考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并进而调整专业和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推进高等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促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


举报

相关推荐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