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Internet),又称国际网络,指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
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而Internet则特指因特网。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
2.互联网的组成
互联网的拓扑结构非常复杂 ,并且在地理位置上覆盖了全球,从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划分为两大块:
1)边缘部分 这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2)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用来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3.互联网的边缘部分
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 (End System)。
端系统在功能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小的端系统可以是一台普通个人电脑,具有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甚至是一个很小的网络摄像头。 大的端系统则可以是一台非常昂贵的大型计算机。 端系统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如学校、企业、政府机关等),当然也可以是某个 ISP。
端系统之间通信的含义:“主机 A 和主机 B 进行通信”实际上是指:“运行在主机 A 上的某个程序和运行在主机 B 上的另一个程序进行通信”。即“主机 A 的某个进程和主机 B 上的另一个进程进行通信”。 简称为“计算机之间通信”。
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1、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 即Client/Server方式,简称为 C/S 方式。
2、对等方式(P2P 方式) 即 Peer-to-Peer方式 ,简称为 P2P 方式。
4.互联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是互联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 (router)。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 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 在这里,“交换”的含义就是转接——把一条电话线转接到另一条电话线,是他们连通起来。
-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的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1).三种交换方式
(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分为三个阶段: 建立连接:建立一条专用的物理通路,以保证双方通话时所需的通信资源在通信时不会被其他用户占用; 通信:主叫和被叫双方就能互相通电话; 释放连接:释放刚才使用的这条专用的物理通路(释放刚才占用的所有通信资源)。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不要求在两个通信结点之间建立专用通路。结点把要发送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数据包——报文,该报文中含有目标结点的地址,完整的报文在网络中一站一站地向前传送。(电报通信的方式采用 基于存储的报文交换方式)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则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电子邮件系统适合采用报文交换方式。)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分组交换的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
(2).三种交换的比较
5.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而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例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这些可编程的硬件能够用来传送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并能支持广泛的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6.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 1980 年,铁道部开始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
- 1989 年11 月,我国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CNPAC 建成运行。
- 1994 年4 月20 日,我国用 64 kbit/s 专线正式连入互联网,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接入互联网的国 家。
- 1994 年5 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我国的第一个万维网服务器。
- 1994 年9 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正式启动。
到目前为止,我国陆续建造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并能够和互联网互连的多个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网络,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下面这五个:
- 中国电信互联网CHINANET
- 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7.计算机网络有多种类别
(1).按照网络的覆盖范围进行分类
从网络的覆盖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
1、局域网
局域网所覆盖的区域范围较小,一般为几米甚至十几公里,但其连接速率较高。局域网在计算机数量配置上没有太多的限制,少的可以只有两台,多的可达上千台。常见的局域网有以太网,令牌环网等。
2、城域网
城域网的覆盖范围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一般来说,是将一个城市范围内的计算机互联,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可从十公里到一百公里。城域网在地里范围上可以说是局域网的延伸,连接的计算机数量更多。
3、广域网
广域网也称为远程网,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可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它一般是将不同城市或不同国家之间的局域网互联起来。广域网是由终端设备、结点交换设备和传送设备组成的,设备间的连接通常是租用电话线或用专线建造的。
(2).从网络的交换方式进行分类
从网络的交换方式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和信元交换网。
1、电路交换网
电路交换与传统的电话转接相似,就是在两台计算机相互通信时,使用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这条线路进行信息传输,直至传输完毕。
2、报文交换网
报文交换网的原理有点类似于电报,转接交换机实现将接收的信息予以存储,当所需要的线路空闲时,再讲该信息转发出去。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线路的空闲,减少“拥塞”,但是由于不是及时发送,显然增加了延时。
3、分组交换网
通常一个报文包含的数据量较大,转接交换机,需要有较大容量的存储设备,而且需要的线路空间时间也较长,实时性差。因此,又提出分组交换,即把每个报文分成有限长度的小分组,发送和交换均以分组为单位,接收端把收到的分组再拼装成一个完整的报文。
4、信元交换网
随着线路质量和速度的提高,新的交换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人们对视频、话音等多媒体信息传输的需求,在分组交换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信元交换。信元交换是异步传输模式中采用的交换方式。
(3).从网络的使用用途进行分类
从网络的使用用途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1、公用网
公用网也称为公众网或公共网,是指由国家的电信公司出资建造的大型网络,一般地都由国家政府电信部门管理和控制,网络内的传输和转接装置可提供给任何部门和单位使用。公用网属于国家基础设施。
2、专用网
专用网是指一个政府部门或一个公司组建经营的,仅供本部门或单位使用,不向本单位外的人提供服务的网络。
(4).从网络的连接范围进行分类
从网络的连接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类互联网、内联网和外联网。
1、互联网
互联网是指将各种网络连接起来形成的一个大系统,在该系统中,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使用网络的线路或资源。
2、内联网
内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TCP/IP协议,使用WWW工具,采用防止入侵的安全措施,为企业内部服务,并有链接互联网功能的企业内容网络。内联网是根据企业内部的需求设置的,它的规模和功能是根据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求而确定的。可以说,内联网是互联网更小的版本。
3、外联网
外联网是指基于互联网的安全专用网络,其目的在于利用互联网把企业和其贸易伙伴的内联网安全地互连起来,在企业和其贸易伙伴之间共享信息资源。
8.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
数据链路层:提供无差错帧传送;
物理层:透明的经实际电路传送比特流。
五层是学习用的五层,四层是工业用的四层;七层是理论上的七层。
9.实体,协议,服务,服务访问点
- 实体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 服务访问点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服务访问点SAP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际上就是一个逻辑接口。 OSI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 (Service Data Unit)。 SDU 可以与PDU 不一样,例如,可以是多个SDU 合成为一个 PDU,也可以是一个SDU 划分为几个 PDU。
协议和服务在概念上是不一样的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即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上层使用服务原语获得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10.TCP/IP的体系结构
(1).简介
1、传输控制协议/网络互联协议,是针对Internet开发的一种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相对于OSI体系结构更简洁。
2、结构类型:分层体系,由下至上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四层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