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四,你情商高,也可以叫我四哥。
阅读文章之前我想请教一个问题:你在倾听别人说话时,是怎么抓信息重点的?
或者你也可以带着这个问题阅读。
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
有时候,因为我们“说”了,所以,我们就默认已经和对方沟通了。至于对方到底听了没有,听懂了没有,我们并不关心。而在听的时候,我们也很少会主动核实听到的信息是不是准确、是不是完整。
据说,在日常沟通中,信息是左耳朵右耳朵出,最后至多只留下一半,糟糕的是,我们并不知道留下的是哪一半。生活中人人都说倾听很重要,但事实上能做到的人缺很少。
很多时候,别人在表达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隐藏一些信息。我们应该像侦探一样倾听,全神贯注,把所有隐藏线索都挖掘出来,攥在手里。
那线索该怎么找呢?
《沟通的方法》的作者脱不花,给大家提供了很重要的方法,叫结构化倾听,就是指你在接收到对方传达的信息之后,要习惯性地在头脑中画三个框,分别放三样东西:沟通对象的情绪、事实和期待。
第一框:情绪
情绪是我们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比如,高兴、恐惧、焦虑…等。但沟通的时候对方是不会直接表示“我很生气、我跟焦虑”,而是会把这些情绪隐藏在话里,这就需要我们在倾听时把隐藏在对方话语里的情绪识别出来,分清何为事实、何为情绪。
比如一对情侣对话,一方说“你为什么总是忘记我们的纪念日?”。这句话是事实还是情绪?
是情绪,“总是”这个词,表达的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事实。
如果另一方没有搞清楚是情绪还是事实,这样驳斥:“哪有总是,我不就是去年忘记了一次吗?”。你看,这么沟通,吵架很可能就要升级,最终很可能以“你不爱我了”和“你无聊不无聊”而告终。其实,对方要表达的只是“我觉得你忽略了我,我没有安全感,所以很难过”,但对方并没有将此识别出来,当然也就不可能说出什么对症下药的话。
我们把“总是、老是、每次、经常、永远”等类似的词,称为“情绪路标词”。
一旦对话时出现类似的词,你就要意识到,对方没有在陈述事实,而是在发泄情绪。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跟对方辩论事实真相,而是安抚对方的情绪。只有把恶劣的情绪先降下来,双方才有沟通的基础。
第二框:事实
什么是事实?我们可以借用新闻记者核查事实的方法,对方的描述中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能用这几个要素还原实际场景,那么对方所言大概是事实。相反,如果对这些要素焉语不详,而仅仅从诸如“我觉得”、“我觉得”、“我认为”的主观推论出发,那我们听到的陈述很有可能不是事实。
第三框:期待
什么是期待?就是找出对方内心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
了解了情绪和事实,我们就可以结合二者来判断对方的期待。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是客服,接到一个用户的电话投诉,说收到的商品有破损,很生气。我该怎么反馈?是不断跟客户道歉,说“你别生气,你别着急”吗?显然不是。如果被对方暴跳如雷的情绪带着走,就没法听懂他真正的意思。越跟他说别生气,就越是在火上浇油,把一起针对公司的投诉变成了私人恩怨。
实际上,我应该在头脑里画出三个框,分别放入事实、情绪和期待:
事实:对方收到了一件破损的商品。
情绪:他很生气,也很着急。
期待:赶紧换货,最好还能补偿他的损失。
所以,不要跟他在情绪上纠缠。首先承认他不应该有这样的遭遇,然后承认错误,道歉,紧接着跟上一句:“我马上给您补发新的商品,并且同步发您一个小礼品,希望能弥补一点点您的损失。”
发现对方真实的期待以后,我们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反应。
结构化倾听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听懂对方的意图,迅速做出准确的回应。
倾听是沟通的起点。如果你无法听懂对方表达的意思,甚至听不全对方提供的信息,绝对不可能展开真正有效的沟通。所以,我们要有点耐心,从最基础的倾听开始掌握沟通的方法。相信我,聪明人更得下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