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仿生学分类
2.1 仿生学分类原则
迄今为止,仿生学还没有统一分类标准,更没有系统的分类实践。本书按照传统与现代结合、形式与内容统一、纵向与横向相衔接、交叉渗透相融合的原则进行分类。
2.1.1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由于仿生学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分类相对复杂,所以遵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
2.1.2 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仿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素与其表现形式相统一,观其名便知其实。
2.1.3 纵向与横向相衔接
在纵向深度发展和横向广度拓展上,都会涉及众多学科与领域,分类时,纵向与横向一定要衔接好,既能体现学科内部之间的紧密联系,又能体现出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与本质区别。
2.1.4 交叉渗透相融合
生物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融合,也是生物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2.2 从横向联系分类
2.2.1 不同领域
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2.2 不同学科
在学科后加上仿生,一般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物理仿生、化学仿生。。。。
2.3 从纵向联系分类
2.3.1 不同尺度
纳观仿生学、微观仿生学、宏观仿生学、宇观仿生学。
2.3.2 不同层面
2.3.2.1 纵向层面关系
按照仿生度(Fs),神似仿生、耦合仿生、多元仿生、形似仿生。
按照模本包含关系,蚁群仿生、蚂蚁仿生、蚂蚁行走仿生、蚂蚁立学行为仿生。
按照学科领域包含关系,仿生学、工程仿生学、地面机械仿生学、松软地面机械仿生学、松软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学。
2.3.2.2 横向层面
层面平等,如机械功能仿生中有减阻仿生、耐磨仿生、降噪仿生、抗疲劳仿生、抗冲蚀仿生。
层面交融,生物仿生、生活仿生、生境仿生。
2.3.2.3 纵横层面交叉
多功能仿生、多目标仿生、集成仿生。
2.3.2.4 效能层面
绿色仿生、自适应仿生、可续仿生。
2.4 从模拟因素分类
2.4.1 单元仿生
模拟单一因素。
2.4.2 多元仿生和耦合仿生
模拟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