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高并发场景下,我们不推荐直接用关系数据库来写入数据?
先讲个真实案例:去年我们团队做了一个电商活动,预估峰值QPS能到5万。当时为了图省事,直接用MySQL扛写入。结果活动一开始,数据库就崩了——CPU飙升到100%,连接数爆炸,大量请求超时。最后临时加了缓存、消息队列才勉强撑过去,但还是损失了不少订单。
这篇文章我就从原理到实践,给你说清楚为什么高并发写入别再死磕MySQL,以及正确的姿势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关系数据库的「天生缺陷」
关系数据库(比如MySQL、PostgreSQL)设计的初衷是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和完整性,但这些特性在高并发场景下反而成了「枷锁」:
1. 事务机制:高并发下的性能杀手
事务要保证ACID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这意味着数据库需要做大量的额外工作:
- 写前日志(WAL):每次写操作都要先写日志
- 锁机制:保证数据不被并发修改
- 事务回滚:准备好回滚的所有数据
-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保存数据的多个版本
这些机制在低并发场景下没问题,但高并发时,就像一条双向两车道的马路突然涌进100辆汽车,不堵才怪!
-- 一个简单的事务,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机制
START TRANSACTION;
UPDATE user_balance SET balance = balance - 100 WHERE user_id = 123;
INSERT INTO order_record (user_id, amount) VALUES (123, 100);
COMMIT;
2. 磁盘IO:永远的性能瓶颈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最终还是要落盘的。机械硬盘的读写速度大约是100-200MB/s,SSD快一些,但也就500-1000MB/s。而内存的读写速度可以达到几十GB/s。
高并发写入时,数据库的写入缓冲区很快就会被填满,不得不频繁地将数据刷到磁盘上,这时候性能就会急剧下降。
3. 表结构约束:灵活性的代价
关系数据库要求严格的表结构,每个字段都有固定的类型和长度。当业务需求变化时,修改表结构是个大工程,可能需要锁表,这在高并发场景下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4. 扩展性差:垂直扩展的天花板
关系数据库的扩展主要靠垂直扩展(增加CPU、内存、磁盘),但这种方式有明显的天花板。虽然有分库分表技术,但实现复杂,而且会带来跨库事务、跨库查询等一系列问题。
二、高并发写入场景的「痛点」
1. 秒杀/抢购:瞬时流量冲击
秒杀活动的流量特点是「短时间、高并发」。比如某电商平台的双11秒杀,1秒内可能有上百万用户同时下单,这时候如果直接写数据库,结果只有一个——数据库宕机。
2. 实时数据采集:持续高写入
比如物联网设备的数据采集,假设你有10万台设备,每台设备每分钟上报一次数据,那就是每分钟10万条写入,一天就是1.44亿条数据。关系数据库很难长时间承受这样的写入压力。
3. 日志系统:高吞吐写入
日志系统需要记录用户行为、系统运行状态等信息,这些数据量巨大,而且通常只需要追加写入,不需要复杂的查询和事务支持。用关系数据库来存储日志,就像用跑车来拉货——性能过剩,成本还高。
三、正确的姿势:高并发写入的「替代方案」
既然关系数据库不适合高并发写入,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呢?给大家推荐几种常用的方案:
1. 消息队列:削峰填谷的利器
消息队列(如Kafka、RocketMQ)可以先接收所有写入请求,然后异步地将数据写入数据库。这样既可以应对瞬时的流量冲击,又能保证数据最终写入数据库。
// 使用Kafka接收高并发写入请求
public void saveData(Data data) {
// 将数据发送到Kafka
kafkaTemplate.send("data_topic", data);
// 直接返回成功,不需要等待数据写入数据库
return Result.success();
}
// 异步消费Kafka消息,写入数据库
@KafkaListener(topics = "data_topic")
public void handleData(Data data) {
dataRepository.save(data);
}
2. NoSQL数据库:为高并发而生
NoSQL数据库(如MongoDB、Cassandra、HBase)在设计时就考虑了高并发写入的场景:
- 牺牲部分一致性,换取更高的性能
- 采用列式存储或文档存储,写入性能更高
- 水平扩展能力强,可以轻松扩展到多台服务器
以Cassandra为例,它的写入性能非常出色,可以轻松处理每秒几十万的写入请求。
3. 时序数据库:时间序列数据的最佳选择
对于监控数据、日志数据等时间序列数据,时序数据库(如InfluxDB、Prometheus)是更好的选择。它们针对时间序列数据的特点做了特殊优化:
- 高效的压缩算法,减少存储空间
- 按时间分区,写入和查询性能更好
- 支持高并发写入和复杂的时间聚合查询
4. 本地文件+批量导入:简单粗暴的方案
对于一些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数据,可以先写入本地文件,然后定期批量导入到数据库中。这种方案实现简单,而且可以有效减轻数据库的压力。
四、架构演进:从「直接写库」到「分层架构」
我们来看看一个系统的写入架构是如何随着业务规模增长而演进的:
- 初级阶段:直接写关系数据库,简单但性能有限
- 中级阶段:引入消息队列,实现异步写入
- 高级阶段:根据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
- 终极阶段:构建数据湖,统一管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五、实战经验:这些坑你必须避开
- 不要低估高并发的威力:永远要为流量峰值预留足够的缓冲区
- 不要盲目追求强一致性:大部分业务场景下,最终一致性已经足够
- 不要把所有数据都往一个数据库里塞: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存储引擎
- 监控是重中之重:实时监控数据库的写入性能,及时发现问题
- 压测是必须的:上线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压测,验证架构的可靠性
六、经典案例:某互联网公司的日志系统重构
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日志系统重构案例:
- 原来的架构:所有日志直接写入MySQL,高峰期经常出现数据库瓶颈
- 重构后的架构:
- 前端服务将日志写入Kafka
- Flink实时消费Kafka中的日志,进行清洗和转换
- 热数据写入Elasticsearch,用于实时查询
- 冷数据写入HDFS,用于离线分析
- 重构后的效果:写入性能提升了10倍,存储成本降低了60%
结语
关系数据库是个好东西,但不是万能的。在高并发写入场景下,我们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业务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
记住:技术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是否适合你的业务场景。在架构设计时,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被单一技术所限制。
觉得有用的话,点赞、在看、转发三连走起!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