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被撕裂的教育


办公室同事的孩子今年也上初三,即将中考。最近的很是焦虑。我就纳闷:她那闺女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稳稳的重点高中,有啥好焦虑的!四十多岁的她在那声音低哑地倾诉,孩子晚上的作业真是压得人喘不动气,各科老师之间相互竞争,争夺孩子有限的精力,大搞题海战术。孩子被撕裂的都快“五马分尸”了。孩子又要强,哪一科也不抛舍,更不会糊弄,每晚熬夜到十一二点,当妈的看着都心疼。

回想起她生孩子那会,阵痛了一天一夜,医生都快把肚子揉烂了,开了五个指缝就再也不开了,最后又转的剖宫产。刚生完孩子那阵,身上刀口的疼痛,加上无人体谅的艰辛,很长一段时间,她都终日抑郁不得。那时候就盼着孩子健康快乐长大就好。但上了学,尤其上了中学后,每天高强度的学习,严重的睡眠不足,脸色也蜡黄,孩子实在太苦了。



不单是同事的孩子,我们班的甚至整个年级的孩子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学习优秀的天天身体脑力透支;学习落后的对于学习毫无兴趣昏昏沉沉熬日子;有多少心理问题的自残的抑郁的离家出走的……都说我们这一级毕业生难带,问题层出不穷,可背后的原因呢?除了家庭原因,诸如父母离异,养而不育,教而不当等,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重考试重分数,忽视德育体育美育能锻炼体能和陶冶情操的教育,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孩子的压力大,教师的升学压力也很大,教师的压力都会投射到孩子身上,最终压倒摧垮的还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多么可怜多么可悲。


不知道在大城市的教育是什么面目?在我们这个三线的小城市,最享誉全国的就是教育,尤其是高考录取率。可总感觉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为了应试而应试,为了分数而透支孩子,这不是我们的教育。至少我上中学那会,还每周都有两次阅读课,而现在呢,孩子不需要去读什么经典名著,太浪费时间了,更不能立竿见影出成绩,为了备考都是背经典概略。可我觉得中学那会培养的对读书的兴趣和爱好对我一生都受益。或许,我要是多背点概要多做点题能上个更好的大学?亦或许,我听着读书就头大,不会像现在这样津津有味地读本书?未可知。


正巧,今天在《中国教师报》看到刊载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的第十四章“如何避免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一文。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教育的历史亦是如此。其实我们很多教育问题教育困惑,伟大的教育家们都给了我们指引。现在最大的感觉是:对于很多教育现象抓不到背后的本质问题,没有教育理论指导,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所以,很多思考停留在表面,并不深入。这个周末先去把斯宾塞的这本书借来好好拜读,认真笔记。不喜欢看所谓的书评或者书的概要之类,干涩,不真实。当你在读原著时,仿佛在和作者本人对话,作者说话的语气、表情甚至心理活动,我们都是可以通过阅读感知的。还是希望大家多多读原著。


人生的路很长,中高考只是其中的一段,不要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上面。愿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分数和考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良好的性格,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才是第一位的,具有恒久效力的。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