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收藏
分享

微信扫一扫

【Linux升级之路】3_Linux进程概念

严正声明:本文的答案是ChatGPT的回答,仅供参考,不代表就是正确答案!!!

1.解释什么是过拟合和欠拟合,如何降低过拟合?

        过拟合(overfitting)指的是一个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很好,但在测试数据上表现不佳的现象。这是由于模型过于复杂,过度拟合训练数据,导致对新数据的泛化性能差。

        欠拟合(underfitting)则指的是模型没有充分地学习训练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因此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都表现不佳,泛化性能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添加正则化项、采集更多的数据、提高模型复杂度或使用更好的特征工程等方法来改进模型,从而提高泛化性能。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来降低过拟合


2.什么是10次10折交叉验证?

        10次10折交叉验证(10-fold cross-validation)是一种模型评估方法,常用于评估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它将原始数据集分为10份,每次将其中9份作为训练数据,1份作为测试数据,重复10次,每次都将不同的一份作为测试数据。这样可以获得10个独立的模型评估结果,可以对模型评估的稳定性和泛化能力进行充分评估。

具体步骤如下: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因为数据集划分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模型评估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并且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数据,有效评估模型的性能。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10次10折交叉验证的设计是为了减少模型评估的偏差和方差。在一次固定的训练-测试集划分中,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如果只进行一次训练-测试集划分,评估结果可能受到这种随机性的影响,导致评估结果不稳定,不具备代表性。

        10次10折交叉验证可以通过每次随机选择测试集,进行多次训练-测试集划分并评估,从而平均化随机的影响,减少评估结果的随机性,提高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和可信度,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

        另外,这种设计还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数据,避免训练集和测试集样本不足或者不够充分的问题,从而更加充分地评估模型的性能


 3.什么是预剪枝和后剪枝?从时间开销、过拟合欠拟合风险,泛化性能等角度来讨论两种方式的差异。

        预剪枝和后剪枝都是决策树中用来避免过拟合的技术,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剪枝的时间

        预剪枝是在生成决策树的过程中,在每个节点进行划分前,先通过计算信息增益或其他指标评估该节点是否需要进一步划分。如果该节点不满足预先设定的条件,那么就停止划分,将当前节点标记为叶子节点。

        后剪枝是在生成完整的决策树之后,再对决策树进行剪枝。方法是从叶子节点开始,逐个考察非叶子节点,判断若将其子节点合并是否可以提高决策树的泛化能力。如果合并后泛化误差没有显著增加,则将该节点及其子节点合并成一个叶子节点。

差异:        

(1)从时间开销来看:

        预剪枝时间开销小,因为是在训练时就规定决策树的最大深度或结点中的最小样本数等参数,避免了不必要的划分。

        后剪枝需要在训练后进行模型修剪,时间开销相对较大。

(2)从过拟合与欠拟合的风险来看:

        预剪枝能够有效避免过拟合,但可能无法充分利用所有的训练数据和特征;

        后剪枝可以使用整棵树学习所有训练数据和特征,避免欠拟合,但存在在训练集上过拟合的风险。

(3)从泛化性能来看:

        后剪枝的结果往往比预剪枝更优秀,因为树的结构更加灵活,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数据集和特征。但是,多次剪枝可能会导致树的模型更模糊,泛化能力下降。


4.什么支持向量?利用KKT条件分析硬间隔支持向量机的解具有稀疏性? 

        支持向量是指在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中用来确定决策边界和分类超平面的样本点。在硬间隔支持向量机模型中,支持向量是距离分类超平面最近的那些点。这些点与分类超平面的距离称为支持向量到分类超平面的距离。

        利用KKT条件可以对硬间隔支持向量机的解进行分析,判定哪些数据点是支持向量,哪些数据点不是支持向量,从而得到模型的稀疏性:

        综上所述,利用KKT条件可以确定硬间隔支持向量机模型中的支持向量,并且可以将非支持向量忽略,从而实现模型的稀疏化。这种方法可以降低计算量,提高模型的训练和预测效率,并且减少了模型的复杂度,更容易进行可视化的展示。


5.简单描述下K-means聚类流程,该聚类算法的优点和缺点。 

K-means聚类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其流程如下:

K-means聚类算法的优点

        1. 算法简单,易于实现。

        2. 当数据集较大时也可以运行得很快。

        3. 对于密集型数据集效果较好,尤其是当k值相对较小且簇的形状比较规则时。

        4. 能够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括数值型、二元型和标称型等多种数据类型。

K-means聚类算法的缺点

        1. 用户需要提前设置聚类数量k,而这个值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到聚类结果,同时该值不易确定。

        2. 对初始质心的选择对聚类结果有影响,因此需要多次运行算法并选择最好的结果。

        3. 当数据集中存在噪声或者离群点时,K-means聚类算法可能会受到影响。

        4. 只能仅仅发现球状簇,而不能发现非球形簇或者具有复杂形状的簇。

        综上所述,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聚类算法,但在处理非球形簇或者噪声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算法适用于对数据进行大致分类和聚类的场景,但对于对数据簇内的分布形态要求较高的场景不太适用。


6.什么是维数灾难?环节维数灾难的两大主流技术分别是什么?

         维数灾难,也称“高维灾难”,是指当数据集的维度(特征数量)变得非常大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而言,维数灾难可能导致数据变得非常稀疏、噪声数据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距离计算变得更加困难、模型的复杂度和训练时间增加等问题。

        在处理高维数据时,可以采用主流技术来解决维数灾难问题,包括:

        综上所述,维数灾难是指当数据集维度变得非常大时,面临的各种问题。处理高维数据时,可以采取特征选择或者特征提取的方法来解决维数灾难问题。


7.在特征选择中,为什么L1范数能比L2范数获得稀疏解?

         在特征选择中,L1范数和L2范数是两种常用的正则化方法,可以用于惩罚模型参数,从而实现特征选择和降维。

        其中,L1范数和L2范数的主要区别在于所惩罚的系数不同,L1范数是绝对值之和,而L2范数是平方和后再开根号。

        在L1范数正则化中使用的优化算法(如Coordinate Descent)会让一部分模型参数变为0,从而实现了特征选择的效果。相比之下,L2正则化不会直接将某些模型参数变为0,仅仅是让模型参数变得很小。

        L1正则化比L2正则化更适合处理稀疏性数据,因为在高维数据中,存在很多冗余或者无用的特征,这些特征对应的权重可以通过L1正则化让它们的系数归零,从而实现特征的筛选和降维。

        在数学上,L1正则化使得目标函数具有局部的稀疏性,即只有少量的参数非零,而L2正则化不会产生类似的稀疏性,导致需要更多的参数来表示模型,从而可能过拟合。因此,L1范数比L2范数更适合于特征选择和稀疏表示问题。


如果考试挂科,并不负任何挂科责任!!!

最终解释权归isxhyeah所有!!!

举报

相关推荐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