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nnel 是一个由 CoreOS 开发的 CNI (Container Network Interface) 插件,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网络模型,通过为每个节点分配一个子网来实现容器间的通信。Flannel 使用 etcd 来存储网络配置,并默认使用 VXLAN 作为后端来进行数据封装和传输。Flannel 的优点在于它的简单性和易于部署,但它不支持网络策略。
Calico 是另一个流行的 CNI 插件,它以性能和网络策略管理而闻名。Calico 在每个节点上运行一个名为 Felix 的守护进程,负责处理路由和网络策略。与 Flannel 不同,Calico 使用 BGP 协议进行路由,这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和更细粒度的网络控制。Calico 支持网络策略,允许管理员定义复杂的网络访问规则,并且可以与 Kubernetes 的网络策略 API 集成。
1. BGP 模式:Calico 使用 BGP 协议在节点之间传播路由信息,这是 Calico 的默认模式。它不需要额外的封装协议,因此具有很高的性能。BGP 模式下,Calico 可以在大规模集群中有效地路由流量,支持使用 Route Reflector 模式来优化大规模网络中的 BGP 连接 。
2. IPIP 模式:IPIP(IP in IP)模式下,Calico 在节点之间使用 IP 隧道来转发流量。这种模式适用于节点不在同一个二层网络的场景。IPIP 模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Always、CrossSubnet 或 Never,根据网络的具体情况来配置 。
3. VXLAN 模式: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模式是一种网络虚拟化技术,可以在不同子网之间的节点上使用。Calico 也支持 VXLAN 模式,它在节点之间使用 VXLAN 封装协议来转发流量,适用于复杂的网络环境或需要网络隔离的场景 。
4. Host-Gateway 模式:在这种模式下,Calico 不使用任何封装协议,而是直接在主机上配置路由。这种方式适用于所有节点都在同一个二层网络中的情况 。
在使用 Calico 时,可能会遇到的故障包括网络分区、节点故障、网络策略配置错误等。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需要检查网络配置、监控日志、使用 kubectl 命令行工具进行故障排查,并且可能需要调整网络策略或重新配置网络插件 。
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网络故障,例如:
● 网络分区:集群内的节点之间或者集群与用户之间出现网络分区,导致节点间通信中断。
● 节点故障:单个节点(无论是虚拟机还是物理机)宕机,导致该节点上的 Pod 停止运行。
● 网络策略配置错误:错误的网络策略配置可能导致服务之间无法通信。
典型场景包括:
● 集群内部通信:在 Kubernetes 集群内部,Pod 之间需要相互通信,Calico 可以通过 BGP 或 IPIP 模式来实现。
● 跨集群通信:在多个 Kubernetes 集群之间,可能需要跨集群通信,Calico 可以通过配置 BGP 来实现跨集群的路由。
● 网络策略管理:Calico 支持 Kubernetes 网络策略,可以用于实现 Pod 级别的访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