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短视频平台搜索一些诚信相关的内容,正好看到了一个短视频,视频中的主播给我们讲了一个惊天的骗局,号称防不胜防,因为,在他讲的骗局中被骗的不再是大爷、大妈们,其中,70%的骗局都是高学历的80后、90后们。如果你是80后、90后,可能会想,有那么容易上当吗?这70%的数字是否有些夸张?不过,听完主播讲完两个故事案例后,还是让我也大吃一惊,原来,骗子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了,可谓是环环相扣、防不胜防,之所以防不胜防,有三个特点:
一是从“利诱”转向“恐吓”。
现在的骗局已经不仅仅是以贪小便宜的“利”作为诱饵了,还有以受损失的“恐吓”作为迷惑。
二是从“短线”转向“长线”。
现在的骗局不仅仅是以前流水线式的“概率杀”,更多的是“温水煮青蛙”似的放长线掉大鱼。
三是从“陌客”转向“杀熟”。
有熟人,利用熟人的信用背书来骗,没有熟人,创造熟人的信用背书照样骗。有人可能会说,他怎么知道我的熟人,有大数据呀,比如:你在某个网店买了一件商品,骗子如果获得了你的购买信息,就可以冒充商家来行骗。
总之,给人的感觉是这些教防骗招数的媒体很难跟上骗子的节奏,当大家都了解了老骗局的时候,新的骗局又产生了,虽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是,“道”总是在“魔”的后面,总会让人有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感觉。我不清楚这些媒体传播者有没有去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本质上去解决这些上当受骗的现象。从古至今,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有三个:
一个是事前教育,教育大家不要上当。
一个是亡羊补牢,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吃一欠,长一智”。
还有一个是割草理论,就是发现一个,抓一个。
但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思考一下骗子的欺骗成本,也许会有很多新的思路出现,因为,往往许多复杂的问题都是用极简的方式来解决,这也是惢客项目一直秉承的思考模式。另外,如果想从本质上解决骗子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釜底抽薪,让骗子感觉行骗不划算,自然就没人再去行骗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让一个骗子只能骗一次,那么,骗子还会做行骗这一行吗?”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是,很多人的思考重点却误入了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如何事前杜绝行骗行为。
比如:教育大家不要上当,教育大家不要行骗等等。
另一个极端是如何事后惩罚行骗人。
比如:让上当受骗的人受个教训,长点儿心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吃一欠,长一智”。再强势一点就是让上当受骗的人行驶法律的武器,来惩罚行骗人。但从来没有考虑过建立一种机制或生态让上当受骗的人联合起来共建一个生态。
因此,在“行骗前”和“行骗后”的两个极端之间,这就形成了“行骗中”的一块儿巨大空白,它就是惢客要做的证明诚信。
而惢客平台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全方位的,也是法律执行不诚信现象的一个补充。因为,它围绕“让骗子只能骗一次”的核心思想来给出自己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用同命鸟和贴标签。
第二板斧,一人一生一账户与社交信用货币。
第三板斧,诚信公式与认知自媒体。
这些在前面的日记中都有分享,篇贴关系,就不再一一详述了。
最后,分享今天日记的感悟:“如果让一个骗子只能骗一次,那么,骗子还会做行骗这一行吗?”
好了,今天的日记就写到这里,《惢客创业日记》咱们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