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一个艾灸的体验,结果让我一连写了四篇,希望今天能有一个完结。当然,我重点分享的是我的解决方案。总结下来,有三点:
第一、量化中医的需求分析。
如果想解决问题,就要去掉情绪干扰,也不要掺杂个人因素。更不能因为一次治病经历就全盘否定中医。那怎么办?量化,像思维导图一样的量化。
首先,我们把中医分为三个阶段:养生、诊断和治疗。
也就是先把前提讲清楚,你到底是证明养生,还是诊断,或者是治疗。证明的阶段不同,证明方法也会发生改变。
其次,再进行细分出具体治疗产品。
我们就把治疗手段当成产品,比如:诊断(望、闻、问、切再细分)、中药(是中成药,还是药方)、治疗(是开药方、仪器,还是按摩、针灸)。
最后,再量化疗效。
这里的疗效就是功效。不要说某某药或某某方法能治百病,先从某一个病开始,一个一个来。如果说“一人一方一症”,那就按“一人一方一症”的单一个案来看能不能证明疗效。
第二、量化中医的产品原型。
我觉得的这个产品原型就是互联网版的“双盲实验”平台,我会把这个双盲实验平台融入到惢客求证版块中,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全民的“求证实验平台”。当然,这个平台不仅仅求证,还会与惢客证明诚信的各个生态相结合。
比如:艾灸,先来确定证明的前提,是艾灸能治百病,还是艾灸能提高免疫力,或者是艾灸可以辅助治疗,要在这个平台进行细分。如果艾灸能治病,再细分出艾灸能治什么病?如果说艾灸能治糖尿病?再细分,看艾灸能不能诊断糖尿病?如果艾灸能诊断糖尿病,那就参加“双盲试验”进行求证。如果艾灸能治疗糖尿病,还要细化,是单一的艾灸能治疗糖尿病还是需要辅助治疗?如果单一的艾灸就可以治,再细化为能治疗所有的糖尿病还是某一种类型的糖尿病?……
就这样,通过逐一细致的需求量化,最后,再为其搭建可行性的产品原型,只有量化到一个具体的点,才有可能去做“双盲实验”。
第三、量化中医的大数据平台。
其实,西医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有五个原因:一是科技的帮助,二是学术的共享,三是商业化运作,四是治疗周期短,第五个原因也非常重要,就是大量临床病例的验证,我们也称之为医疗大数据。而中医则是一盘散沙,别说治疗案例求证,连最基础的评价体系都没有。
由于中医的治疗周期长,就会出现很多说不清的问题,到底是治好了,还是安慰剂,甚至是引起其他副作用的并发症,都很难说清楚。说白了,随机因素太多了,很多中医的疗效,只有患者知道,甚至医生都不一定知道,因为,一个患者在一个中医那里治病,如果治了三个月没有治好,大部分的患者都会选择悄悄的或找个理由离开,而不会告诉这个医生,你没有治好我的病。有可能医生发现患者不来了,还误以为这个患者被治好了,还可能会把错误的治疗方案用在其他的病人身上。这就造成被中医治好病的人挺中医,没有被中医治好病的人反中医,可是科学或第三人无法去验证。当然,不仅仅是中医,西医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
而大数据的好处是可以筛查出普适的问题,也可以为长周期的治疗提供溯源记录,还可以量化出无数的个案,最后,再从中寻找共性,能够为中医求证提供一个有力的依据。另外,我觉得建立中医的大数据还可以打掉一些给中医抹黑的“庸医”和“骗子”,是什么就是什么,能治什么就说治什么,说养生保健,就不要说能治病,不要再用一些“包治百病”的营销噱头给中医抹黑了。
终于写完了,虽然仍没有深入细致的刨析,但已经浪费了我大量的时间。我还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到产品设计中,就这样吧,更多的思考还是留给看日记的您吧。
最后,分享今天日记的感悟:“如果您是一位挺中医的医生或爱好者,那就和我一起来制定量化中医、证明中医的解决方案吧!”
好了,今天的日记就写到这里,《惢客创业日记》咱们明天继续.....